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 。
据说,其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 (一说是匈奴后裔)。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被称为“诗豪”。
793年,刘禹锡考中了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至淮南记室参军。
后来,他进入了节度使杜佑的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和器重。
803年,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担任监察御史。
805年,王叔文实施改革的时候,不仅一群宦官讨厌王叔文,而且许多大臣都认为王叔文地位低下,办事专横,也对他不满。
唐宪宗登基后,许多人开始攻击王叔文。
原本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位官员,都被视为王叔文的同党。
唐宪宗下达诏书,将韦执谊等八人一律降职,派到偏远地方当司马,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称为“二王八司马”。
在“八司马”中,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即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擅长散文,刘禹锡擅于写诗,两人都是很好的朋友。
这一次,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
永州和朗州都在南方,离长安很远,当时还是荒凉落后的地区。
如果换了一些想不开的人,心情就会很难受。
幸好的是,他们都是很有修养的人,两人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是那么沮丧。
除了办公之外,还经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
在他们的诗歌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一些百姓的疾苦。
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在永州写的。
就这样,两个人在那里呆了十年。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朝廷里的一些大臣想起了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有才华的人,把他们流放在偏远地区太可惜了。
于是,他们奏请唐宪宗,将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城,看了看长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朝廷官员中,许多新晋升的人都是他过去不喜欢和不能相处的人,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
长安里有一个著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一个道士,种了一批桃树。
当时是春天,桃花盛开,吸引了很多游客。
有一些老朋友让刘禹锡去玄都看桃花。
刘禹锡想了一下,认为去那里放松也不错,就跟朋友们一起去了。
刘禹锡经过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十分感触,回来后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很有名气,这部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
有一些大臣不愿意召回刘禹锡,读了刘禹锡的诗后,就仔细琢磨了它的含义。
我不知道哪一个人说,刘禹锡的诗表面上写着桃花,但实际上讽刺了当时新晋升的权贵。
这突然惹了麻烦,唐宪宗对他也很不满意。
原本主张留他在京城的大臣,谁也不方便说话了。
不久,刘禹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
刺史似乎比司马高一级,但播州比朗州更远、更偏远。
在当时,它仍然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地方。
刘禹锡家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人伺候,如果她跟着刘禹锡一起去播州,老人家肯定受不了这种苦。
可以说,刘禹锡太难了!
就在这时,柳宗元在长安城呆不住,朝廷把他改派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境,决心帮助他的好朋友。
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柳州的官职与刘禹锡调整一下,让他去播州。
柳宗元对朋友的真诚,感动了很多人。
接着,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
唐宪宗最终答应将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做刺史。
后来,刘禹锡被调到了好几个地方。
14年后,裴度当上了宰相,才将他调回长安城。
恰巧那时是暮春季节,刘禹锡回到了京城。
他想起玄都观的桃花,心旧重游。
到了那里,知道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人照顾,有的被砍去,有的死掉,地上长满了燕麦野葵,一片荒凉。
他想起了桃花盛开的场景,想起了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一个接一个地在政治斗争中下台,但他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想到这里,他又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有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以为他又在抱怨,很不高兴,就在皇帝面前说了他很多坏话。
三年后,他又被派到其他地方当刺史去了。
刘禹锡的主要成就是“筑清风台,吟咏其中”,自得其乐。
后来,清风台改名为“清风书院”。
在朗朗的书声中,禹锡公的精神和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刘禹锡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而且在宋代以后的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影响唐代诗歌的发展。
刘禹锡诗歌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氛围,成为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象征之一。
第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陋室铭》、《陌上桑》等待名诗,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和参考。
第三:促进文化交流。
刘禹锡曾在东都长安、西京洛阳等地工作。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广泛传播,而且在我国和东亚的文化交流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总而言之,刘禹锡的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