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733—804年),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
他一生嗜茶,擅于茶道,擅长诗词和书法,因为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733年,深秋的一天早上,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路过复州陵墓(湖北天门)。
突然,听到一声大雁的凄惨尖叫声。
他随着声音走了过去一看,原来在一座小石桥下,大雁们用翅膀保护着一个哭泣的婴儿。
智积禅师赶紧把婴儿抱了起来,带回寺庙收养。
第二天,他用《易经》算了一个卦,喃喃自语地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作仪。”
这个卦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大雁成群地空降在陆地上,虽然力量不强,但羽毛显得巍然壮观,延伸为“可以用一种学识光耀人生”。
于是,智积禅师将婴儿取名为“陆羽”,字“鸿渐”。
几年后,小陆羽慢慢长大,但脸相看起来有点丑,说话也有些口吃。
小陆羽天资聪颖,见师傅爱煮茶喝茶,便跟着师傅学习。
七八岁时,他已能煮出一手好茶。
智积禅师见其孺子可教,有意让陆羽继承自己的衣钵。
但陆羽志不在这里,一心想学孔孟,娶妻生子,并搬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论理与师傅辩论。
听了这话,禅师收收小陆羽的心态。
因此,他为陆羽安排了艰苦的工作,扫寺庙、清洁厕所、踩烂泥,敷墙壁,背瓦砖,盖屋顶,还加上管理30头牛。
但这还是不管用,小陆羽依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
相反,陆羽更渴望“读书识字,行孔孟之道”。
有一天,陆羽从一位学者那里得到了张衡的《南都赋》。
虽然他没有多少识字的能力,但在师傅面前读起来。
师傅担心陆羽会受到孔孟书籍的影响,有一天真的离开了寺庙,就没收了他的书籍,禁止他走出寺庙。
叹了口气说:“从现在起,你不能离开寺庙半步,寺庙里的草木都交给你管理。”
并且,还派了一名师兄来看管他。
有一天,陆羽干活的时候感叹道:“岁月一天天过去,我恐怕读书识字的梦想,恐怕再也无法实现了。”
他想得越多,就越难过,甚至呜咽了起来。
师兄见状大怒,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他一顿,直到鞭子打断成两段。
那天晚上,陆羽带着悲伤的心情,悄悄逃出了龙盖寺。
那一年,陆羽12岁。
陆羽沿着进城的山路,一路狂奔,黎明时分,终于到了一个地方。
恰好这时候,一个剧团班子吹吹打打走过来。
剧团头领看到陆羽,眼睛一亮,就问陆羽是否愿意加入剧团演丑角。
当时陆羽饥寒交迫,担心今后如何解决生计的问题,于是进入了剧团。
然而,陆羽并没有因为自己长得丑陋,而放弃一生追求美好的梦想。
746年,竟陵城举办大典,陆羽所在的戏班也受邀出席庆典。
在庆典上,陆羽的一番表演,竟然迷倒了竟陵太守李齐物。
庆典结束后,李齐物向陆羽交朋友。
两人在谈话中,当他得知陆羽想读孔孟的书籍,就建议陆羽去找当时著名的教书先生邹夫子。
从此,陆羽开始了学习之路。
天赋很高的陆羽,跟随邹夫子一学就是六年。
六年后,陆羽文采斐然,与多名唐代诗人有诗文唱和的交流。
753年,陆羽辞别了邹夫子,回到竟陵。
碰巧这一年,礼部外郎崔国辅被降职为司马。
崔国辅非常爱喝茶,当他得知陆羽是一名茶道大师时,就邀请他喝茶,谈论诗词和论文。
一来两去,他们成了莫逆之交,经常一起去竟陵周围的县城淘上好的茶叶。
有一次,崔国辅对陆羽说:“你这么喜欢研究茶,有没有想过把它做成一种知识?”
可谓是,一句惊醒梦中人。
从此,陆羽立下了宏伟的愿望:“我要研究天下之茶。”
并开始了“寻遍天下好茶”之旅行。
他一走,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每到了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的茶叶状况,他就不会离开这里。
760年的一天,陆羽考察湖州茶叶时,路过杼山的妙喜寺,便进寺取一杯茶喝。
他拿起茶杯,啜了一口,整个人突然好像被冻住了。
过了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摸了摸嘴说:“这是我二十年来,喝过的最好的茶。”
陆羽便问:“这是谁煮的茶?”
旁边的僧人回答说:“皎然师傅。
皎然,唐朝著名的高僧,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全唐诗》收录了他1%的诗。
皎然擅长煮茶之道,可以说是世时的第一人。
他曾写过著名的烹茶书《茶诀》。
陆羽看到皎然大师后,立刻拜其为师,请教茶道。
面对懂茶的陆羽,皎然不敢称师,于是以朋友相交,惺惺相惜,成为一生的挚友。
陆羽在妙喜寺住了两年,在皎然的点拨与自己的融汇之下,做茶与煮茶的学识如臻化境。
有一天,陆羽和皎然一起出去访茶,路过浙江的剡中玉真观附近时,遇到了一位带发修行的女道士。
她正在凄凄凉凉地吟着一首《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这位含泪吟诗的女道士是李季兰,唐代著名的三大女诗人之一,也叫李冶。
当时,李季兰被爱人朱放抛弃,正欲轻生。
在陆羽和皎然的极力开导下,李季兰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陆羽一见到美若天仙的李季兰,就爱上了她,但李季兰却爱上了帅气的皎然。
半个月后,她写了一首传情于皎然的诗:“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可是皎然一心一意向佛,写了一首诗婉拒了她:“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李季兰一看到这首诗,伤心欲绝,一病不起。
自从李季兰生了大病,陆羽就一直呆在她身边,小心翼翼地伺候。
过了三月,李季兰才逐渐康复起来了。
这段时间里,李季兰渐渐爱上了丑陋的陆羽,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遥忆江南景物佳,湖清水秀竟风华。
何当共品山泉水,细雾升腾慢着茶?
但就在这时,唐代宗李豫听说季兰才貌双绝,便下了一道圣旨招她入宫。
李季兰去京城之时,泪流满面,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读完这首诗,郁郁寡欢的陆羽,大病了两个月。
大病全愈后,他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罢了!既然天不遂我愿,我也不再苦苦强求,这辈子,我就以茶为妻吧!”
从此,他决定终生伺茶。
后来,陆羽写《茶经》的稿子时,一位刺史大人在扬子江边找到了他。
两人登船畅谈,刺史大人说:“听说你在写一本书,书中以如何煮茶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呢?”
陆羽回答说:“如果没有高明的煮茶方法,即使有珍贵的茶和好的水,也会被糟蹋,所以我把煮茶列为难题之一。”
刺史大人又问:“那煮茶难在哪里?”
陆羽说:“难在掌握火候,水煮得太嫩或太老,都不能让茶的本质得到最好的发挥。”
就在这时候,船停到了江边。
刺史大人说:“听说扬子江这一带,南零水很少见,咱们不妨煮茶来喝喝。”
陆羽连声说好呀!
刺史让两个士兵去南零取水,陆羽尝了尝,皱着眉头说:“这确实是扬子江的水,但绝不是南零水,应该是岸边的水。”
有一名士兵急忙辩解说:“刚才我们去了南零,那儿至少有上百人取水,怎么会是假水呢?”
陆羽没有回答,等士兵把罐子里的水倒出一半时,他迅速叫停下来,又尝了尝,说:“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士兵大惊失色地说:“我们确实从南零取的水,因为路上洒了半罐,担心水太少会挨骂,就在河边舀了一些。”
“陆先生真是神人,小的再也不敢隐瞒了。”
听了这一番解释,刺史大人更佩服陆羽了。
780年,凝聚陆羽一生心血的《茶经》终于出版,一代茶圣陆羽,终将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804年的冬天,这位无父无母、无妻无子、一生令人敬畏的绝代茶圣,终于走完了他丰富多彩却坎坷的一生,永远沉睡在美丽的湖州,回归了大自然。
陆羽,因此他有非常丰富的茶道知识,后人称之为“茶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