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诗圣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459字 发布时间:2023-06-29

杜甫(712——770年),字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出生于河南省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区分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他与李白常被称为“大李杜”。


杜甫的家族秉持着奉儒守官的信仰,并有文学传统。


7岁那年,他便开始学诗。


15岁的时候,其诗文就引起了洛阳名士的关注。


19岁那年,他开始了几次游历,先是出游郇瑕,第二年又游吴越。


734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遗憾失败。


之后,他在齐赵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长期游历。


741年,杜甫与杨氏成亲,杨氏的父亲是当朝司农寺少卿杨怡,出身大户人家。


或许是对杜甫才华的倾慕,让这位大家族的女子毫不犹豫地嫁给了大自己十几岁的丈夫。


两人成亲之后,杜甫的诗中又多了一位主人公。


他常称妻子为“老妻”,但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爱意。


在杜甫坎坷的一生中,妻子杨氏始终陪伴在其身边。


爱人杜甫的温暖手牵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夜,就像一缕阳光照亮着他忧国忧民的心田。


杨氏深爱着杜甫,也理解他的远大抱负,作为他的妻子,她一直默默地付出。


如果不是日子过得太过清苦,杜甫和他的妻子的爱情着实让人羡慕。


743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35岁的杜甫志向远大地来到长安,但再次参加科举失败。


从此他在长安住了十多年,过着贫穷的生活。


为了谋求生计,他经常为权贵吟诗献曲,只为得到赏识。


之后他成为右卫率兵曹参军,唐朝衰落之后,他经历了从盛唐到“安史之乱”的时期。


为了报效祖国,他被叛军困在长安几个月。


在此期间,他献出了自己的忠诚和才华。


他是一位诗人,创作了许多描绘悲伤时事的诗篇,后来担任了左拾遗的职务。


然而由于朝政内乱,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贬谪期间,他感伤于朝政的昏庸,对仕途失去了兴趣,于是辞官归隐。


此后,他和家人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


幸运的是,在他的好朋友严武的帮助下,生活开始逐渐稳定下来。


公元765年,40岁的严武不幸病逝。


杜甫只好再次带着家人,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直到770年,一代诗人杜甫在湘江的船上离世。


他家里的贫困程度,令人唏嘘。


据说,他的尸体因为无钱运回家乡,只能暂时放在岳州,直到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他的灵柩运回偃师,安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


杜甫的一生和家人都经历了多次流离失所、饥饿和困苦,他们在战争中辗转逃亡。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对底层人民充满同情,同时也过着与底层百姓相同的生活,他自己也是逃亡的一员。


他更能深切地感知生活的困难和痛苦,并通过诗歌作品将人们未能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后人。


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内容延续了真实性和补充价值,同时融合了人民战争中的苦难、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悲哀感叹,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写下了《别新婚》。


这首诗描绘了婚姻的匆忙和分离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


诗中如“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这首诗描绘了一对新婚夫妇的离别,塑造了一位坚韧而正义的年轻女性形象。


在结婚的第二天,丈夫被征召去战场,尽管新娘心中充满了哀伤,但她清楚地认识到丈夫的生死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她愿意作出牺牲。


因此,她鼓励丈夫参军,并坚定地表达了对他的爱情誓言。


这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完美的作品,它既有大胆的艺术虚构,又有现实主义精雕细琢的特点。


全诗以新女性的语气抱怨,展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


据说有一天,杜甫路过一个深夜晚的村庄,他找到了一户农家借宿。


当夜深人静,杜甫正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时,他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他起身透过窗缝向外看,隔壁的老农夫惊慌失措地跳墙逃跑了。


而此时,老婆婆颤巍巍地打开门,面对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她哭着回答:“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打仗了,前两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儿子的信,说他的两个兄弟都死在了战场上。”


差役们厉声追问:“你家男人都去哪了?”


老婆婆恳求说:“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媳妇和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由于小孙子在吃奶,加上她的衣服破烂,不好出去见人。”


杜甫出来阻止这些差役,但他们不为所动。


最后,老婆婆别无选择,只能含泪离家去军营中服役。


随着差役离去,杜甫的心如同被刀绞一般痛。


那天深夜,隐约传来抽泣声。


天亮之后,杜甫收拾行囊继续赶路。


在那个宁静的乡村,只有老农夫一个人与我道别。


这让我深感杜甫的情怀,他以此为灵感,写下了那篇著名的《石壕吏》。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或清新细腻,或忧郁悲凉,或富丽堂皇,或平易朴素,或通俗自然。


他的诗吸收了前人的艺术技巧,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这是对其文章的深刻含蓄和情感的抑扬曲折的描述。


诗人在诗中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本身打动读者。


杜甫的诗并不直接倾诉,而是以沉郁的风格,忧国忧民的主题,擅长古代风格和律诗,风格多样。


在语言上,杜甫的诗歌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多变,注重炼词炼句。


在杜甫的诗中,对形象的个性化选择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他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从风格上来说,杜甫的诗有各种风格。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尽古今体势,人人独特。”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致、对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同时,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在后人的各种诗歌风格中起着先锋作用。


可以说,杜甫被称为“集大成者”的大师,并不过分。


总之,杜甫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还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古代风格的热爱。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通俗自然的一面。


他的作品风格,准确概括为“沉郁顿挫”,主要是沉郁为主。


在语言上他精炼生动,注重结构的变化和炼词炼句,这些特点都使他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