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诗仙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498字 发布时间:2023-06-29

李白(701——762年),安西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人,父亲李客是一位富商。


在他5岁时,父亲带着家人从碎叶搬到四川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从此开始了他在蜀中的生活,直到二十多岁。


公元725年,李白离开绵州,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涯,寻求展示自己抱负和才华的机会。


离开四川后,他游历了大约三年,足迹遍布各地。


27岁那年,他来到湖北安陆,与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定居在安陆。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虽然仍四处漫游,但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安陆。


直到35岁,他离开安陆,前往山西太原。


在山西太原的那一年的夏天,他受邀至元参军家中做客,游览了周围的名胜。


随后,他开始东游齐鲁,最常驻足于山东的任城、沙邱,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


在那里,他与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在泰山南部的徂徕山,饮酒酣歌,被称为“竹溪六逸”。


离开山东后,他南下漫游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经过十多年的社会磨练,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有了清晰的认识。


公元742年,唐玄宗听闻李白才华出众,派人召他进京。


尽管此前他已游历多年,但从未踏足长安。


现在皇帝下诏征召,他自然非常高兴,认为这次进京或许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百姓谋求福祉。


然而,进入宫中的李白,唐玄宗只让他担任了翰林供奉的职务,这是一种以文学辞章为顾问的侍从职务,而非实际的官职。


在宫中除了侍从工作外,李白还在长安结识了许多朋友,包括贺知章、崔崇之、晁衡等人。


他们虽然地位各不相同,但都有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经常喝酒高谈阔论,以表示自己不受现实社会的束缚。


他在长安呆了三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最后离开了这里。


此后,他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游历了众多地方,行踪飘忽不定。


除了定期回到任城的老家,他经常逗留在梁宋一带。


54岁那年,他频繁造访广陵、金陵、宣城等地。


56岁时,他在庐山被永王璘邀请加入他的幕僚团队。


然而在这一年,永王璘与唐肃宗为争夺皇位而发生了冲突。


接着的第二年,永王璘战败,李白因此被牵连并被逮捕,囚禁在浔阳。


直到58岁时,他被流放到夜郎。


第二年,在流放的途中获得赦免,得以返回人间。


到了62岁的晚年,他在当涂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充满激情与嫉恶如仇。


他非常自负,相信自己拥有诗才和伟大的政治才能。


他经常将自己比作周公、张良、韩信、诸葛亮、谢安等历史名人,当发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时,他就会感到无比愤慨。


在李白看来,自己就像杂草中的孤芳、群鸡中的凤凰,对邪恶势力深恶痛绝。


他的一些诗歌直接揭露了腐败的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的旧传统观念持怀疑和蔑视的态度。


在当时,孔夫子是普通知识分子眼中最神圣的存在。


然而,李白有时会拿孔子开玩笑,甚至与孔子进行比较。


他从未把孔子看得高不可攀,这与其他知识分子对孔子的敬畏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在封建社会中,“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被视为最受尊敬的人群。


然而李白却对那些死读书的儒生嗤之以鼻,大胆提出“儒生不及游侠人”的观点。


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通过科举考试来参与政治活动,而唐代诗人大多会前往京城参加考试,但李白从未尝试过。


他热衷于政治活动,但从不卑躬屈膝地追求官职。


李白大胆地批评了束缚人的礼教观念,他的行为举止很少带有迂腐、伪善的品性。


所以在许多士大夫眼中,李白是个异类,有人称他是“谪仙”,也有人称他为“狂士”。


李白感到与社会的习俗格格不入,不愿被社会接受,因此自称为“狂人”。


他的诗歌反映出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为百姓仗义执言。


李白诗歌中的人物大多为底层阶级,如村妇、士兵、宫女、歌女、卖酒的老人等。


当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渴望战斗以消灭叛军,反对唐玄宗的逃跑主义。


后来,他加入了永王璘的队伍,创作了许多抗战诗词。


李白还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美丽的河山,包括浩浩荡荡的长江、奔腾咆哮的黄河、剑阁、瀑布、洞庭湖、松柏、芙蓉、柳絮、大鹏、猿啼、杜鹃、苍鹰等。


这些诗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杰作。


李白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的诗使我们能够听到大自然的声音,看到中国山川的美丽画面。


李白的诗歌艺术特点体现在塑造的艺术形象上,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夸张,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形象。


他的诗广泛地概括了生活的各种现象,通过生动的手法将难以直接联系的事物形成完整的形象。


例如,《行路难》的诗笔瞬间跳出酒菜案前,触及黄河、太行、碧溪等。


再如,《将进酒》的中心思想,则是通过比喻和夸张来强调及时行乐。


《将进酒》为了强调及时行乐,首先指出人生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但诗人并没有抽象地描述这一概念,而是通过黄河流动的形象来比喻大量的时间。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其艺术形象上,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广泛的概括,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世界。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李白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在文学史上发挥着非凡的作用。


李白诗歌的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白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丰富遗产,这是他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汉魏乐府对社会生活规律的深入探索,两晋乐府对幻想中美好世界的强烈追求,南朝乐府对纯真爱情的描绘,北朝乐府的英雄气概和边塞风光,以及三调杂曲等豪唱狂歌,都深深影响了诗人。


此外,李白在继承民间文艺优良传统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汉魏以来乐府民歌遗产的创造力。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他直接用乐府古题为题的诗篇,这些诗篇在保留原有题旨的同时,由于李白的新词加入,乐府古词的妙处得以更加鲜明的展现。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因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还因为他在继承乐府民歌优良传统方面的杰出贡献。


尽管李白仕途失意,但他却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诗坛誉为“诗仙”。


像《静夜思》和《蜀道难》这样的诗篇,可谓家喻户晓。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深远影响,可以从唐朝的著名诗人韩愈、李贺;宋朝的欧阳修、苏轼、陆游;明朝的高启;清朝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人身上得到体现。


李白诗中鲜明的个性,豪放的气魄,简约的形式,浪漫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永远不会消失于世,一直在诗坛闪耀。


可以说,李白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