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程心里暗自揣度,这天龙大陆的界主会不会是史籀的后人?不然实在难以解释为何他们对史籀文如此推崇。
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在这天龙大陆,“大篆”这两个字仿佛成了禁忌,似乎有人在刻意隐瞒着什么。
时间悠悠流转,多数人早已将“大篆”这个名字抛诸脑后,至于秦国的小篆,更是如同璀璨星辰般,消失在了历史的浩瀚长河之中。
当然,如今贺原国的孟乐正、蒙仁杰父子,以及谢家、薛家,他们都是从禁地飞升而来的,对于这些历史秘辛,他们心里其实是有数的。
他们现在之所以绝口不提,并非是因为畏惧,锦程猜测,他们是在等待吞并大孟国之后,用小篆来取代史籀文,从而实现他们心中的某种图谋。
不得不说,他们的想法倒是挺美好,可真要付诸实践,那难度可就大了去了。
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非常难”。
想当年,秦国的武城侯、上将军王离,亲身参与过秦灭六国之战,那可是何等的威风八面,可即便如此,他也没能成功将史籀文改为小篆。
蒙仁杰的先祖是蒙恬,王离常年跟随蒙恬抗击匈奴,率兵戍守边疆抵御胡人。
然而,他们根本不知道天龙大陆远非他们想象中的那般简单,这里可是有界主存在的。要想把史籀文改成小篆,最起码得先搞定界主这一关,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
此时,桌案前已经平整地铺好了士纸,朱成文也早已准备妥当,就等锦程开口。
锦程这边一边悉心煮着何首乌,一边有条不紊地开始朗读《孟子·尽心》的翻译及注释。
朱成文手持兼毫笔,全神贯注地书写起来:“一节、二节、三节……《孟子·第十九节》”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第十九节》翻译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一种人,他们侍奉君主就专以容色取宠;有安邦定国的一种人,他们是以安定国家为乐事;
有本性纯真的一种人,他们的发达可通行于天下而后才有天下的通行;有一种人称为大人,他们是端正自己然后才认识到万物的端正。”
《孟子·第二十节》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第二十节》翻译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
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注释
怍:(作)《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礼记·曲礼》:“容无怍。”
《礼记·祭义》:“孝子临尸而不怍。”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心怍焉。”
《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这里用为惭愧之意。
《孟子·第二十一节》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第二十一节》翻译
孟子说:“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追求的,但他的快乐不在于此。
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人民,君子乐于此,但他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虽执政于大的行政也不会增益,虽穷困窘迫也不会减损,这是天分已经定好的缘故。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在心中,所以其肤色润泽,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流向四肢,通过举手投足,不用说话就能使人了解。”
注释
睟:(碎)《文选·左思·魏都赋》:“魏国先生,有睟其容。这里用为肤色润泽之意。”
《孟子·第二十二节》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第二十二节》翻译
孟子说:“伯夷逃避纣王,住在北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
姜太公逃避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
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那么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有五亩地的人家,在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丝帛了。
养五只母鸡,二只母猪,不耽误喂养时机,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田地的人家,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饱饭了。
所谓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田亩制度,教导人们种植桑树和畜养家禽,教诲百姓的妻子儿女使他们赡养老人。
五十岁的老人不穿丝帛就不暖和,七十岁的老人不吃肉就不饱。吃不饱,穿不暖,叫做忍饥受冻。文王的百姓没有忍饥受冻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西伯:即周文王。
《孟子·第二十三节》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第二十三节》翻译
孟子说:“改变同样类型的田土,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饮食按季节,使用按社会行为规范,财物就用不完了。
人民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时去敲别人家的门去求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相当充足。圣人治理天下,使豆类、谷类象水和火一样充足。
豆类、谷类植物象水和火一样充足,人民哪里会有不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呢?”
注释
易:《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论语·学而》:“贤贤,易色。”
《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
《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
《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畴:《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孔传:“畴,类也。”
《字汇·田部》:“畴,类也。”这里用为“同类”之意。
“……”
锦程这边滔滔不绝地背诵着,朱成文则在一旁奋笔疾书。
而此时,张子博看着手中朱成文刚刚写好的《孟子·第二十三节》注释,尤其是关于“易”的注释,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风云宗有一段记载:伏羲创作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六十四卦,周公又重新编录了卦爻辞,然后便是至圣孔子作十翼,这十翼又被称为易传。
易传具体包括:
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彖辞”,《彖传》就是解释“卦辞”的话);
二、彖下传;
三、象上传(又称“大象”);
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
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
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张子博也是无意中在古籍中看到这些记载的,可惜的是,《易传》早已失传。
张子博心中一阵惊叹,暗自思忖:难怪陆掌柜说锦庄主隐藏实力,难道锦庄主还精通这早已失传的《易传》?
他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看向锦程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敬佩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