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台日军在其台湾北部的立体防御网中的剩余坦克、装甲车弹药补给不济时,宣告投降,至此全军覆没。
此战,中国军队亦损失惨重。
最后投降的日军达四万余人。而中日双方阵亡人数比为九比七。
中国军队的阵亡人数远远超过日军。
如果加上中国民众,台湾土地上和大陆沿海的其他各种损失,中国方面可谓吃了大亏。
但是,战争形势的优劣并不是以双方在某一战役中的损耗来直接计算、衡量的。
台湾战役结束,日军在短时间里,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如此规模的进攻性海外陆地装甲兵团了。
这就是说,陆地上的交手,暂时告一段落。
日本连续两次主动出手,意在取得实际利益后,立即停战,用历史上玩过多次的那一套,再在谈判桌上,占上一个大便宜。
中国方面,其实是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消灭了日本人最强悍的部分陆军主力。
发展到现在的战争进程,是全世界大多数人,事前根本就没料到的。
这不奇怪。
历史上,哪一场战争的前一阶段,不是以大多数人都料不到的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
---
现实的另一方面,日军的海上优势仍在。
中国战争时期最高统帅部敌情通报分析指出:“---日本海军大部分主力舰艇组成的联合舰队,已经失去支援侵台日军的战斗目标---如果其撤回日本各基地,等于缩回去等着挨打,也势将被中国和高丽国海军封锁。那样日本就真地被彻底封进了钳形包围圈里。
所以,日本海军不会撤回去。
它的目标,仍将是力求与我海军决战,争取在优势条件下,歼灭我海军主力,再次实施对钓鱼列岛海域的绝对占领。并进而再次控制台湾海峡,割裂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将我国主要实力,封锁在大陆陆地上,从而再一次蓄精养锐,从物资到人力上,尽快补充到位---以确保其占领钓鱼岛海域,并持续威胁我台湾和大陆沿海地区的相对优势---
只是,目前,战争形势已经基本扭转。
能否实现我军对日军、我国对日本国的全面稳固优势,目前关键,在于能否击败日本海军,而最好战果,当然需要是绝对意义上的击败---”
明白说就是要力求消灭其主力舰队。
困难的是,中国海军,甚至再加上高丽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总体实力仍然处于相对劣势。
因为有各种近期和长期的原因,相对劣势的两国海军,还是要和日军作海上决战!
即使能将战果控制在早就预计到的,“相对很差的一种结果”范围内,等同于与日军拼消耗,也将对整体战局,作出贡献。
日本方面,肯定也作了和中国高丽国海军海上决战前景的预测以及进一步打算。并且一定有针对性方案。
从国策上看,日本方面,当是想在彻底击溃中高两国海军的战果下,以从海向陆的威慑力量,取得谈判桌上的压倒性优势条件。
而这种前景一旦出现,中国,还有高丽国,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民族牺牲,才能点点地增大己方优势,最后夺取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