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生于651年,字元之,出生于陕州夏石(今河南陕县)。
他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并三次拜相,被誉为“救时宰相“@”。
他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姚崇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能通达变局,在武则天当政时受到了高度赞赏。
705年,即是神龙元年,姚崇协助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清除了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的势力,迫使武则天交权于唐中宗李显。
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姚崇经常向他谈论天下大事,每一次都可以畅所欲言。
有一天,唐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宰相,姚崇提出了十项政治主张,主张实施新政推进社会改革。
唐玄宗欣然接受,姚崇立即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
由于君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大唐百废俱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开元盛世从此开始。
姚崇治理国家井井有条,自己也有点得意。
有一次,他问紫薇舍人齐瀚:“我一个宰相,可以和古代的谁比得上?我能和管仲、晏婴相比吗?”
齐瀚回答说:“虽然管仲和晏婴的政策不能传承到后代,但在执政期间一直得以保持。”
“你制定的法制却时时处于改变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似乎无法与他们相比。”
姚崇又问:“那我是一位什么样的宰相呢?”
齐瀚恭敬地回答说:“公可谓救时之相。”
意思是:“姚崇只是一个拯救时弊的宰相。”
姚崇大喜道:“救时之相,也不容易得到的呀!”
716年,山东、河南的许多地方发生了蝗灾。
密密麻麻的蝗虫覆盖天空,吃尽了田里的禾苗,破坏了许多庄稼。
然而当时的官员们却认为蝗虫是神灾,不可以轻易杀害。
老百姓别无选择,只能祭天祈求上天开恩,带走这些蝗虫。
当地官员和百姓没有太多科学知识,面对突如其来的蝗灾,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法。
可是,灾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受灾面积也越来越大,地方官员不得不向朝廷报急。
姚崇得知后,立即下令山东的官员全力灭蝗,并派遣御史四处检查。
当地有一位叫倪若水的官员,他不仅拒绝接受检查,还写了一份奏章说:“蝗虫是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摧毁。”
“只有皇帝做更多有道德的事情,上天才会收回蝗虫。”
姚崇看完奏章后非常生气,提笔批评道:“如果你能通过做更多有道德的事情来缓解蝗灾,那么你所管理的地方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蝗虫呢?这不是说明你缺乏道德吗?”
“而且如果不除蝗灾,必然会引发饥荒,到时候你这个地方官应该如何治罪?”
倪若水收到回信后吓坏了,赶紧组织百姓,几天内消灭了14万只蝗虫。
随着各地捕杀蝗虫的消息传回京城,引起了许多官员的议论。
有一位官员劝宰相说:“外面有很多人认为治理蝗虫会得罪上天,你最好考虑一下。”
姚崇回答说:“如果不治理蝗虫,天下的百姓就会处处逃荒。”
“如果治理蝗虫会造成灾难,那就由我一个人承担好了。”
由于姚崇坚持治蝗,山东才得以避免一场大灾荒。
姚崇坚持灭蝗,坚决不动摇认为蝗灾是上天降下的迷信观念,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
这与他不信佛、不崇道、办事从实际出发的行为,完全一致。
在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很有限,这种信念真是难能可贵!
此外,在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