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西天取经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661字 发布时间:2023-06-23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陈祎,出生在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郭氏镇)。


他在13岁那年,出家做了一名小和尚,致力于研究佛教。


他拜师学习,对佛教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有一天,他发现翻译的佛经中存在许多错误,听说天竺有很多正宗的佛经,于是他决定前往天竺学习。


629年(有的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来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


当时,朝廷禁止大唐的百姓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士兵发现,并被要求立即返回长安。


他成功逃过边防检查站,一路向西,来到了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在瓜州,玄奘得知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相隔100里,中间没有水源,只有在堡垒旁边才有水。


这些堡垒还由士兵守卫。


与此同时,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了他偷越边境,并向瓜州发出通缉令。


面对困境,玄奘思考着该如何度过这些堡垒。


在此之前,他一直跟随一队商人一同前行,直到抵达边境的最后一道关卡时,他所骑的马死了,同行的两个小和尚也趁机逃走了。


那个时候,像他这样违反禁令出境的行为是违法的。


正当玄奘束手无策之际,他遇到了一个当地胡族人名叫石槃陀,他愿意为玄奘带路。


玄奘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变卖了自己的袈裟,换来了两匹马,然后连夜与石槃陀一起出发,终于成功地越过了玉门关。


当晚,他们在草丛中休息,准备第二天继续往西走。


然而,石槃陀只陪他走了一段路之后,就不愿再继续前行,甚至有意杀害玄奘。


玄奘察觉到他的恶意,于是给了他一些钱,打发他离开。


从那时起,玄奘独自在海关外的沙漠地区摸索前行。


大约走了80里的路程后,他来到了第一个堡垒。


他害怕被守卫发现,因此白天躲在沙沟中,直到天黑才慢慢接近堡垒旁边的水源。


正当他准备用一个皮袋装满水时,突然一支箭从堡垒射来,差点射中他的膝盖。


玄奘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就大声喊道:“唉呀!我是来自长安的和尚,你们别射箭,我不是坏人!”


堡垒里的人停止了射箭,打开了城门,将玄奘带进了堡垒。


幸运的是,守卫城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个佛教徒。


在了解了玄奘的来历后,他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安排人帮他盛水,并送了一些饼干,亲自将他送到了十多里外,并指引他前往第四座堡垒的道路。


第四座堡垒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当得知玄奘是从王祥那里来的后,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


还告诉他绕过第五座堡垒,到野马泉取水,然后一直向西行进,就会进入一片长达800里的沙漠。


玄奘离开第四座堡垒后,又走了100多里的路程后,他迷失了方向,没找到野马泉。


他正准备拿起随身携带的水袋喝水时,不慎失手,将水全都倒在了沙子上。


没有水,他怎么能够穿越沙漠呢?


玄奘考虑着是否返回第四座堡垒取水,他走了十几里之后,突然想起自己在出发时曾立下诺言,决不后退一步,直到达到目的地。


面对困境,他决定不后退,转过马头,继续向西前进。


沙漠中一片茫茫,没有一只飞鸟,也没有动物的踪迹。


有时会出现一阵旋风,卷起满天的沙尘,像暴雨一样倾泻而下。


玄奘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一滴水也没喝到,口渴得像火烧一样难受,最终昏倒在沙漠中。


半夜时分,天空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醒。


他站了起来,牵着马走了十多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


有了水和草地,人和马才得以从绝境中挣脱。


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玄奘终于走出了大沙漠。


经过伊吾,抵达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听说玄奘是来自大唐的僧侣,便对玄奘非常尊敬。


他邀请玄奘讲经,并恳求他留下在高昌。


然而,玄奘的目标是要前往天竺取佛经,自然不会留下。


麴文泰也明白玄奘的意愿,但他无法挽留玄奘,于是为他准备了行装,并派25人和30匹马护送。


他们穿越了雪山和冰河,冲过了暴风雪崩。


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碎叶城。


在那里,玄奘受到了西突厥可汗的接待。


之后,玄奘顺利通过了西部的各个国家,进入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佛教历史遗迹。


玄奘在天竺环游各地,向僧侣学习圣经。


有一次,当玄奘乘船渡恒河时,遇到了一群强盗。


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会杀人祭神。


他们对玄奘抱有杀意,但玄奘一再解释均没有效果。


无奈之下,玄奘只好闭上眼睛,念起经来。


这时,一阵狂风突然刮起,河水翻腾,险些将船打翻。


强盗们惊恐万分,立即跪下忏悔,将玄奘释放。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认为玄奘确实有佛法护身。


在摩揭陀国,有一座叫那烂陀寺的古寺。


寺里有一位戒贤大师,是印度的大学者。


玄奘前往那烂陀寺,跟随戒贤大师学习了五年,掌握了所有的经文。


戒日王是摩揭陀国的笃信佛教的国王。


他听说玄奘的名声,在国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讲学大会,邀请天竺18个国家的国王和3000多名僧侣参加。


他邀请玄奘讲课,让大家辩论。


大会持续了18天,人们对玄奘的精彩演讲十分敬服,没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最后,玄奘去了那烂陀寺,这是一座充满历史遗迹的古寺。


玄奘在那里学习并得到了深造。


总的来说,玄奘在天竺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那个辉煌的时代,戒日王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举起了玄奘的袈裟,宣告了一场盛大的讲学活动的圆满落幕。


有一次,戒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他早已听闻中国有一位英勇的秦王。


玄奘向他解释,如今秦王已是盛唐的皇帝李世民。


645年,玄奘带着600多部佛经,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长安城。


他的归来,在长安城引起了轰动。


当时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深感赞赏,特意在洛阳宫接见了他。


玄奘向他详细汇报了他在西部地区的经历。


此后,他便定居下来,全心投入到翻译从天竺带回的佛经的工作中。


他还与弟子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详尽地记录了他曾去过以及听闻过的110个国家和28个国家的地理状况和风俗习惯,成为了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的旅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在民间流传开来。


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了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它在玄奘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玄奘西行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他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佛教的传播,将印度文化、佛教经典引入国内,数量多、质量高、范围广。


他精通梵语,造诣深厚,翻译的佛经被誉为佛教经典中的明珠。


他将印度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佛学融为一体,推动了唐代政治、文化和佛教的发展,为东方佛教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东南亚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玄奘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他的翻译作品内容准确、文字优美。


这极大地推动了玄奘国佛教研究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唐代佛教的繁荣。


在他的努力下,佛教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方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就是玄奘们的玄奘,那个坚韧不屈的取经者,那个将印度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伟大人物。


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