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书名:战鹰出击 作者:蓝天 本章字数:5494字 发布时间:2023-07-12

栗堃和白云飞机组在完成二中安置点伤员和旅客转运工作后,考虑到当地主要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因洪水冲击而中断,人员和物资输送还需要直升机负责,南方军区空军搜救团两架米171直升机加入救援队伍,因此,栗堃和白云飞机组能得到暂时的休整,也能对下一步飞行计划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

然而,世上没有绝对太平的事情,一个干部模样的青年拿着平板找到李成阳,仔细一看,居然是青城市12345的工单,工单内容是军用直升机降落医院楼顶平台,噪音严重扰乱住院患者正常休养。李成阳看了一眼轻描淡写的说:“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医院就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会有,这样,你负责回复12345工单,其他的你就别管了。”

救灾总是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虽然二中安置点的转运工作由空军搜救团接替,但新的情况又摆在眼前,由于因台风造成大范围降雨,陈塘关水库尽管通过手动开启部分闸门进行放水,但由于上游的龙门水库长期降雨导致水库爆满,必须进行紧急开闸泄洪作业,但由于陈塘关水库周围还有300名村民还没有进行转移,暂时无法进行泄洪,地面交通运输能力受限,青城市委书记果断做出决定:“出动直升机进行空中大规模转移。”

然而,大规模空中转移谈何容易,首先要和空管部门进行报备,必须在一个集中时间内全部运输完毕;另外,参战机型大多是以中型直升机为主,运载量有限;而且着陆场地也会受限,一些农田会因为降雨变得松软,难以承受直升机的压力,但是情况紧急,容不得有一点犹豫,考虑再三,决定采取在刘家峡库区周边山头上开辟起降。

考虑到直升机起降对场地要求很高,当地派出所出动民警对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反复仔细勘察,并用大疆无人机对整个区域进行测绘飞行,终于选中了一处比较平缓的山头地带作为临时起降场,并用红色油漆进行标注,这样一来,从空中望去就能直接观察到,能更安全的降落。

村民需要十几架中型直升机才能同时转移,但场地不允许这么多直升机进行降落,而且上游洪峰情况根本说不准什么时间来,李成阳在指挥部忍不住踱着步子,想来想去还是做出艰难决定:“跟民航局那边打个申请,派大型直升机增援。”

另李成阳欣慰的是,在兰坊地区刚刚完成加固大堤任务的米26大型直升机刚好飞过距离机场100千米的地方,在接到人员转移的请求之后,机长迅速调转方向向着506野战机场方向飞去。

与此同时,接到任务的栗堃和白云飞机组刚刚吃完饭就及时赶到指挥部:“团长,刚才高干事说要执行转移任务?”

李成阳平静的说:“上游的龙门水库由于长期降雨导致水位接近警戒水位,一旦泄洪会威胁到下游刘家峡水库库区老百姓安全,地方请求我们出动直升机帮助转移人员。”

“团长,既然这个任务十分紧急,那我们什么时间出发啊?”

李成阳看了一眼手表后说:“我们在等民航的米26直升机过来,预计五分钟后到达机场,等大型直升机来了之后一起把人一起运送出来。”

两个机组的成员心里非常清楚,平常根本不会出动米26大型直升机参与运送,尽管运输能力能和美军“大力士”运输机相当,但每小时2500千克的油耗足以让让人望而却步,在抗震救灾时花费更是一笔天文数字,然而,现实不会给所有参战人员留有时间,当大型直升机降落机场后,三个机组成员迅速磋商撤退方案。

对于米26大型直升机来说,三四个来回就能把整个区域的300名村民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但现实不行,因为全国只有4架,另外300名村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伤员是躺在担架上的,然而米26直升机一次性最多搭载60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或者100人,而米171在拆除两副油箱后最多能拉12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考虑再三,李成阳还是做出艰难决定:“这样,行动不便的重伤员先坐大型直升机撤离,其他人员跟你们的直升机撤离,原则只有一个——不能丢下一个人。”

从机场到陈塘关库区直线距离有五十千米,直升机只需15到20分钟就能到达库区,但电力设施在暴雨中已经遭到破坏,空中通信十分容易受到影响,考虑再三,栗堃果断对三架直升机进行分工:“这样,我在降落之后,刘机长在我后面40米处落地,云飞你负责空中保持通信,同时对整个库区进行勘察,大家有什么意见?”

“没有意见,你是带队干部,听你的。”

“我相信你,有部队的人我们带更有底气。”

三架直升机的旋翼高速运转,为了能更好节省燃油,果断采取固定翼飞机一样滑跑起飞,更多的空气会流经旋翼桨叶从而获得更多前进动力,米26直升机起飞时,经过的地方会刮起一阵小型台风,这归功于8叶式主旋翼,震耳欲聋的噪音就像大号拖拉机从身边经过一样,连米171都得甘拜下风。

直升机很快就进入了刘家峡库区上空,这是一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区域,由于在此之前连日降雨,加上山谷独有的特点,扰动气流不断冲击着直升机,剧烈的颠簸感不断传递到飞行员身上,刘家峡水库逐渐清晰呈现在机组人员面前,坝体上八个闸门中有两个打开了,汹涌的水流犹如雪崩般倾泻而下,腾空而起的水雾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瀑布抽象画一样。

美好的背后意味着更大的危机,刘家峡水库虽然在进行部分泄洪,但终究不及上游龙门水库泄洪速度之快,还好刘家峡库区党委调集了15辆大巴车,两个来回就将所有村民转移到直升机预定降落的区域,在当地派出所、街道办、村委会共同协助下,库区容易忽略的地带进行了逐一细致排查,在确定好没有任何遗漏之后,分配出部分工作人员负责保护在库区制高地带等候直升机的村民。

栗堃透过后视镜,能清楚观察到后方一路跟进的米26直升机动态,观察好地面状态之后,果断决定先期降落,指挥后方的大型直升机降落,另一架直升机负责在空中进行电台联络工作。

机械师打开舱门仔细观察着前后轮位置,一边指挥调整方向,直升机终于在机组人员通力配合下安全降落,栗堃迅速向后跑了一段距离,在直升机后方40米处用对讲机和另一架米26直升机不断进行沟通,8片旋翼产生的噪音慢慢由远及近,周围风力也开始逐渐变大,身体也不由自主的向前倾,周围的青草被吹的不禁舞动起来很是好看,但栗堃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原本在远处看起来渺小的直升机变得越来越大,剧烈的旋翼下洗气流如同千军万马冲向栗堃闷热的空气也在强气流下凉爽起来,就像高温厂房安装负压风机——湿帘系统一样。

大型直升机也在栗堃引导下安全降落在米171身后40米处,两架直升机降落之后,迅速引来的待转移群众的围观,对于群众们来说,直升机的到来无异于稀客,而米26直升机在米171面前显得如此庞大,堪称直升机界的“巨无霸”并不过分,一些孩子见到直升机降落如同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好奇,孩子们并没有想到会和家人一起坐上直升机,第一次感受天上飞翔的视角,瞬间感觉自己变得是如此庞大。

考虑到伤员需要先期撤离,考虑到库 区党委、公安、街道办等部门人力有限,在300名群众当中,有退役转业军人、有中共党员、退休医生等,这些人自发加入到抬担架与搀扶伤者的队伍当中,米26的庞大货仓很快就塞满了70名各种姿势的伤员,而米171直升机货仓里也一次性搭载了11名各种姿势的伤员,这样一来,81名重伤者就能从空中通道直接转运到506野战机场,再分批运送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两架直升机的旋翼开始飞速旋转,机舱内噪音逐渐变大,米171周围地面湿气在旋翼作用下不断散射水汽,米26就更不用提了,两架直升机相继起飞的时候显得格外美丽,转动的旋翼看起来就像孔雀开屏,通常孔雀象征着美好与希望,让人们心中多了一分抗击灾难的信心和决心。

两架直升机陆续在机场跑道上滑行,考虑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需要撤离,加上燃油足够第二次飞行,降落之后并没有将发动机关车,地面医护人员也在紧锣密鼓的将伤者从机舱里一个个接出,利用等待的时间给发动机进行充分冷却,待伤者全部接出后再次起飞。

所有伤员仅仅用了不到分钟就全部离机,悬停起降油耗过高,两架直升机相继调头之后在跑道上进行直线加速,只见旋翼从平面在扭力连杆作用下向前倾斜,速度从十几码逐渐上升到七八十码,庞大的机身也逐渐在周围空气作用下缓缓离开地面,再次向着刘家峡方向飞去。

李成阳望着两架直升机渐渐消失在蓝天当中,马政委在旁边说着:“老李,这次动用大型直升机上边会不会责怪下来?毕竟地方航空公司的直升机调动需要时间,如果军区或总参陆航部责怪下来,非得扒咱俩的皮不可。”

“老马,这个决定是我做的,请求电话是我打的,而且方案设定是我做的,我是军事主官,军区和陆航部来调查的话我顶着。”

面对李成阳调动大型直升机加入转移队伍,北方军区和总参陆航部十分理解李成阳的想法,毕竟米171的容量有限,米26可以一次性搭载很多人几次就能全部转移,在一次森林草原火灾扑救行动中,就是凭借米26强大的运载能力将一个中队的森林消防官兵运抵距离火线最近的地带,是米171、直8、S—92等中型直升机无法比拟的。

由于米26直升机的油耗太大,尽管滑跑起飞的方式能进一步提升燃油经济性,但由于在刘家峡库区采取悬停起降不可避免的浪费一些燃油,在完成第二次飞行任务的时候,两架直升机不得不在降落后进行加油,同时进行检查,以便再次起飞。

燃油很快就加满了整个油箱,旋翼再次开始高速转动,桨盘独有的“咻咻”声响再次周围响起,这次是他们第三次前往刘家峡库区,由前两次飞行已经将200人运送出山,这次一架米171和一架米26完全可以一次性运出。

两架直升机再次起飞了,为了能更快速度降落,飞行高度一直控制在400米,这已经低于直升机最低高度飞行标准,从机场到刘家峡600米高度区域为临时管控航线,通常情况下,固定翼飞机在千米以高空执行物资人员运送工作,直升机在下面执行救援任务,如果高度调配不精细,任务区域不分割,就会发生空中相撞的重大安全事故,这条航线也是李成阳特别从空军空管部门争取来的航线,也是空军部队顶着极大压力划归出的区域,因为在这一区域里的一些民房地带还有零散被困人员,陆航和空军难以顾及,只好借调交通部北方海上救援队的两架EC225“超级美洲狮”直升机和一架贝尔206直升机参与救援工作,因此,这一地区200米的高度空域当仁不让成为海上救援队的活动区域。

栗堃和何玲韵一边驾驶直升机,一边观察航线上的天气、地形地物情况,一边和另一架大型直升机保持无线电沟通,栗堃看了一下导航装置,突然发现屏幕上多了一架直升机在200米的飞行高度,果断让领航员确定身份后,才得知这架执行低空飞行任务的直升机是交通部海上救援队的EC225。

货仓里的机械师林芳透过舷窗能清楚看到一架“超级美洲狮”直升机正在一处危房顶上低空悬停,用吊篮衔接绞车将楼顶上两名被困人员救出,果断向栗堃汇报情况:“机长,发现北海救援队的直升机在执行吊救任务。”

“不要管它,注意观察周围障碍物,以及飞行姿态。”

……

直升机没有费多大尽量就安全降落在山头上,剩余的100人被分成两波,20人这一波乘坐米171,80人的另一波乘米26一起撤离到安全地带,直升机先后前进一段距离后开始调头,向着机场方向飞去。

就在这时,两架直升机机长耳机里突然传来李成阳的声音:

“703,6602注意,刘家峡水库正在进行大规模泄洪作业,命令你们拉升高度,注意安全。”

此时的直升机正处在急加速爬升当中,飞行高度已经拉升到300米,两位机长心里非常清楚,在大规模泄洪时,水流因高度差冲击堤坝,从而产生上升气流,加上泄洪排气孔导致水压加大,进而产生更大的流速带动空气从而产生气流,加上水库大多地处山区地带,扰动气流只能向上传播,会对直升机的空气动力结构产生影响而造成事故,对于两位机长来说,最好的决定就是拉升飞行高度。

此时的直升机已经处在最大载量状态,大幅度拉升飞行高度会导致发动机过载过热造成停车事故,此时飞行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50千米,两位机长一边缓缓增速,一边缓缓拉升高度。

尽管不是老一代米171的全景式机头,但栗堃依旧能从脚下的观察窗清楚看见河流水位瞬间暴涨,原本清澈的湖水掺杂着河流两岸的污泥变得浑浊不堪;由于山体高度落差,奔流而下的洪水与坝体的剧烈冲击不断产生雪白色的泡沫;泄洪产生的航空气流不断冲击机体颠簸剧烈,栗堃一边操纵旋翼倾角,一边平稳提升旋翼桨距,就能通过前进使更多空气流经旋翼桨叶,获得更充沛的升力,两架直升机在密切协同之下很快就脱离了危险区域,保住了国家财产和被转移人员的生命安全。

这一区域飞行的另一架直升机不为了能更清晰的观察泄洪情况,白云飞将飞行高度压在100米,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00千米,不同于西部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形,泄洪区域是典型的低海拔河谷区域,河谷区域由于受到历史上多次河流改道的冲击影响,加上直升机飞行高度压在100米,飞行穿越的河谷两侧山峰最宽处是400米,最窄处不足130米,直升机旋翼直径是21米,在两山夹一沟地形中飞行极其危险,山谷中气流紊乱,会破坏直升机的空气动力结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恶性事故;除此之外,纵横林立的高压线遍布航线周围,有些甚至和直升机处在同一水平面,目视稍有误差,直升机就会和高压线迎面相撞。

有了两次地震救援经验,两个机组才能顺利完成人员转移和勘察灾情任务,也是第一次和米26大型直升机共同合作完成了这次任务。

三架直升机很快就出现在机场远处,机身不断对正跑道,栗堃和何玲韵迅速对正跑道,一边调整旋翼倾角和桨距,一边控制飞行姿态,在两个后轮同时轻飘飘的着地之后,前轮也很快接地了,旋翼倾斜角度很快恢复到水平180度,庞大的机身很快在旋翼作用下减慢向前滑行的速度,后面两架直升机也很快接地滑跑,同样慢慢减下速度慢慢移动到离救护车最近地点,随机人员迅速在医护人员保护下登上救护车,前往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

刘家峡库区转移人员工作在洪峰到来之前圆满结束,米26直升机的加入加快了整体人员转移的工作效率,甚至以更好的保住刘家峡库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最后一架直升机在机场进行滑跑着陆,刘家峡库区人员转移工作和灾情勘察任务圆满结束,因为灾情不断发生变化,等候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样的考验,谁的心里都没底,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战鹰出击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