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时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的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通报战略分析结果,明确和日本海军的决战,不可避免,以利各军种兵种,后方军工生产,和高丽国军方协调方面,都以此为准备方向。
二,当前,最主要的作战任务。
三,根据最主要作战任务,必须作出的战略部署安排。
最高统帅部作战会议上,首先得出了一个结论:海上决战这一仗,必打。非此,不能改变日军以海空军优势,南进西进,均可直接威胁我沿海地区,确保其占据进攻态势,从而保障其实际占领钓鱼岛区域的局面。
简单的直观道理就是:打来打去,钓鱼岛还是在日本人手里,无论从军事意义还是国际政治意义,都是我们中国决不可接受的事实,必须改变!
这一个结论作出,其后,就是怎样打,何时打的问题。
------
这一个结论的作出,当然不是仅靠简单的直观道理。
中国最高统帅部在与高丽国战备总指挥部交流情报并协商后,研究、判断情况为:
“日本海军增援台湾舰队的组成,已经包括了日本海军的相当部分主力精华。”
“日军此支庞大舰队的各类技术细节总参数,属于世界一流。”
“日军主力舰队的目的,其一,增援其在台侵略军,保障对台增援的后勤运输线;
其二,相当数量的主力舰艇出港,以避免在港口内被中国,以后可能还加上高丽国的海军封堵在港口内,而发挥不出威力;
其三,寻求与中国或者再加上高丽国海军的主力决战,一举消灭对手。”
日军主力舰队的实力极为强大。
从战斗力上来分析,合中国及高丽国两国海军主力,直接对比,仍在日军舰队之下。
----
这种客观分析的结果,与不久前作出的分析有很大的不同。
对日本海军舰队实力的判定,是随着战斗的过程而逐渐完成的。
“---日本舰队的实力,与短短两个月前,已有实质上的大大加强。
这种变化中,电子技术方面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对我军采用的自动鱼雷群战术的针对性防范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其海空结合的反击速度之快,火力之猛,超出了我军在战役之前对其的估计。
我军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激光炮阵地,已经被日军在反攻击中全部摧毁。而固定的主要远程炮阵地,也几乎无一幸免。
为切断日军对台后勤增援线,我海军潜水式鱼雷艇群大力出击,以沉重的代价,总算是基本切断了日军的海上后勤保障线。并迫使日军增援的主力舰队后撤。
这一阶段,我军释放的鱼雷量已经占到我军目前装备自动鱼雷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说是倾我所有。
但对于主动后撤的日军主力舰队,打击效果不理想---”
日本水源坂四大将率领的日军主力舰队,在东海外海展开了队形。形成了一个以航空母舰为中心,以陆基空军战机为后援,以潜艇、护航驱逐舰为外围掩护基点,以潜艇、舰载战斗轰炸机、舰载导弹为前出打击力量,结合其太空信息部队,空、海面、水下立体攻防一体化的海上战斗集团。
称其为海上战斗王国,并不过分。
这个海上战斗王国,正在缓缓地,坚定地向南移动。
中国,以及高丽国,是否应下决心,与其海军主力决战?
假如在与其作战时,我军失利,我方是否能够承受后果,并扭转困局?
中国最高统帅部的情报参谋人员,在高丽国情报信息人员的协助下,列出大量的数据,列出种种可能的假想,并尽量考虑到战斗细节引起的局部变化。将各种数据输入超级电脑。
许多数据很简单,就是人员数量,武器数量,弹药数量,加上随时间推移,局部战术可能的变化所带来的损耗,化成数字;
有的数据很奇怪,如果在这绝密电脑系统上点查其来源,可以看到,那后面,是具体到双方主要指挥员的个人指挥特点,以及个人爱好,在个人爱好中体现出的性格特点,在过往专业生涯中,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电脑也无法囊括战场上的千变万化。
但具有科学客观性的数据群,能使人清醒地看到现实,使人在困局前决心另辟蹊径。
研究分析的结果令人不安:
“---目前展开海上决战的话,中国海军,加上高丽国海军的支援,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获胜可能之比为百分之二十六点七九比百分之七十三点二一---”!
中高两国最高统帅部几乎同一时间提出下一个问题:
“假如不下决心打此一战,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