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丽时,隋军遭到了惨败,只有2700人逃脱,而超过一百万士兵战死沙场。
然而,这个傲慢的暴君并没有因此放弃。
仅仅一年后,隋炀帝再次发动对高丽的征战。
他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辽东,还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监督粮草运输。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本是隋炀帝的亲信,曾帮助他夺取皇位。
没想到,隋炀帝对杨素产生猜忌,导致杨素不幸去世。
杨玄感早就对隋炀帝的行为不满,他看到天下局势混乱,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推翻暴君。
杨玄感以监督粮草为名,派出了8000多名年轻强壮的民夫和船夫,让他们将粮食运到辽东前线。
这些年轻人早已对苦役感到厌倦,一听说要离开家乡去做繁重的工作,更加愤怒了。
有一天,杨玄感将民夫聚集在一起,说道:“现在的皇帝无视百姓的生死,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了。”
“我也是被迫做这些事情,现在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推翻暴君,你们怎么看?”
听到有人带头反抗朝廷,大家都欢呼起来。
杨玄感将这8000名民夫组成一支队伍,并给每个人发放武器,准备进攻隋朝其他地方。
有一次,杨玄感发现自己身边缺少一位谋士为他提供建议,就想起了在长安的好友李密。
李密的祖先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十几岁时就被调派到隋炀帝的宫廷当侍卫。
有一次,李密值班,被隋炀帝发现左顾右盼,乱瞄乱看。
隋炀帝认为这个孩子不老实,总是看一些不该看的东西,于是免去他的职位。
李密回到家后,并不气馁,发奋学习,决心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天,李密骑着一头牛去拜访朋友,在路上他将《汉书》挂在牛角上,抓住时间读书。
恰巧宰相杨素坐马车从后面赶来,看到一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心里觉得很奇怪。
杨素在车上向他打招呼,说:“你是哪个学者呀,这么努力?”
李密回头一看,认出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鞠躬,并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在读什么,李密恭敬地回答说:“我正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和李密亲切地交谈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前途。
回到家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觉得李密这个孩子的学识和才能,要比你们这几个小子强得多。”
“将来如果你们有重要的事情,可以与他讨论一下。”
自那时起,杨玄感和李密成为了好朋友。
这时,杨玄感想找一位谋士,他想起父亲之前的忠告,于是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
李密来到黎阳后,杨玄感向他请教,询问应该如何推翻隋炀帝,打赢这场战争。
李密提出三种策略来击败官军。
第一种是带兵北上,切断昏君的退路。
因为昏君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官军就无法维持军粮,我们可以轻易取胜,这是最上策。
第二种是向西夺取长安,攻击他们的主要据点。
如果隋军想要撤退,我们可以以关中地区为基地,坚守要塞,这是中策。
第三种是攻击距离我们最近的东都洛阳,但这是最下策。
由于朝廷在东都还有一些守兵,我们可能无法迅速攻下城池。
杨玄感急于求胜,听完这三条策略后,他认为最下策是一个好计划。
现在朝廷官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果我们攻下东都,就能俘虏所有家属,官军的士气就会动摇,我们就有机会取得胜利。
杨玄感立即率军从黎阳出发,攻打东都。
一路上,许多农民积极加入起义军,使队伍扩大到10万人,连续取得几场胜利。
正在此时,隋炀帝带领军队攻打辽阳,收到紧急文书,他连夜退兵,并派将军宇文述率军分路讨伐杨玄感。
经过一番激战,杨玄感的起义军无法抵挡,只能退往西方的长安。
宇文述率军一路追击,最终包围了杨玄感的队伍,使其陷入绝境。
杨玄感无路可逃,最后被杀。
李密在混乱中逃脱,打算秘密回到长安,但隋军对他展开了搜捕,最终将其抓获。
不久,隋将派兵将李密押送至隋炀帝的营地。
途中,李密和其他囚犯商量,将身上携带的钱都送给隋兵,以贿赂他们。
隋兵受贿后,饮酒作乐,逐渐松懈了警惕。
李密趁隋兵醉醺醺时的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了危险后,想寻找机会反抗隋朝。
他想找一位起义军首领作为靠山,然而一些起义军首领认为他是一个文弱书生,对他并不重视。
李密别无选择,只能改变身份,四处躲藏,几次差点被官府抓住。
最后,他听说东郡瓦岗寨有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决定去东郡投奔瓦岗军。
瓦岗军的首领翟让为人仁义厚道,喜欢结交英雄好汉,李密决定投奔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