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望远》
施诗尔
古楼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并不少见。中国古楼各式各样,角楼,钟鼓楼,阁楼,藏书楼……古楼不仅可以观赏,在军事防御、宴会等方面也有实际作用。
此外,古楼还是历代文学家寄托情感的载体。古代文人志士或悲或喜都喜欢登楼,或凭栏望远,或吟诗作对。
湖南岳阳楼
自古以来,登上岳阳楼的人有无数,为它写诗赋词的也不少。但真正赋予它灵魂的应当是范仲淹。
当失意的政治家登上这座楼,一篇流传后世的名篇——《岳阳楼记》诞生了。站在这高楼上,望着远处目光所及处的湖光山色,范仲淹悟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哲理。
然,让岳阳楼真正赋予岳阳楼灵魂的,是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赋予了岳阳楼更大的格局,使它“活”了起来。
杜甫也曾写过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虽然杜甫也是忧国忧民,但其文字间更多的是一种悲伤,少了范仲淹的大气。
相较之下,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有灵魂,更为岳阳楼的知己。
湖北黄鹤楼
黄鹤楼之名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名黄鹤楼。这个传说反倒为黄鹤楼增添了一股仙气,仿佛是凡人不可及之处。
到了唐代,诗人崔颢登上了黄鹤楼,这个远古的传说再次被提起。“昔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在此吊古怀乡,表达岁月不再、人去楼空之感,给了黄鹤楼一种朦胧美。
崔颢于黄鹤楼吊古怀乡,李白却在此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首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诗。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普通人入不了他的眼。而孟浩然却能让他在此如此深情相送,还为此写下一首诗,足以可见孟浩然的过人之处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比起岳阳楼,黄鹤楼的意蕴更为丰富,也更有一层神秘感。
江西滕王阁
滕王阁是三大名楼之一,由滕王李元婴创建。它的创建,是李元婴对故地的思念。
历史上,白居易、杜牧、杨万里等诗人都曾写过滕王阁,却敌不过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
少年才子的王勃将滕王阁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宴会上的名臣夸得心神畅快。一篇《滕王阁序》超越了多少名作,流芳百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美到了极致。是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想象得到当时的场景,能看得到他眼中的滕王阁。
山东蓬莱阁
如果说黄鹤楼因一个传说而带有仙气,那么蓬莱阁就是人间仙境本身。
蓬莱阁的闻名是因为“八仙过海”的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奇观。
一般的古楼皆是临湖而建,蓬莱阁却是在海岛上,更显得壮阔和恢宏大气。
许多玄幻、武侠小说都喜欢写隐士、高人来自蓬莱。确实,倘若换成了其他地方,就俗了。
历史上,曾经登上蓬莱阁吟诗作赋的文人也不少。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秦山对楼自绿,怕越王故垒,时下樵苏。只今倚阑一笑,然则非欤。”同样是望着秦望山,辛弃疾看到的是云烟成雨的仙境,姜夔看到的却是满是野草的古迹,情感的不同,一览便知。
然,还是张炎最为现实,“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世上无神仙,神仙就是敢于放下世俗纷扰的人。虽然这首诗不太出名,但我赞赏他的这番言论。
或许蓬莱阁之所以有仙气,不是真的有神仙,而是那些“闲人”赋予了它灵气。
除了这四大楼,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古楼,它们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但愿每个人都能走进它们,去倾听属于它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