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4年,为了解决运输问题,隋文帝下令开广通渠,将渭水从大兴城引至潼关,与黄河相连。
然而,洛阳以西的河流水道并不畅通,三门峡是当时无法克服的障碍。
尽管广通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难,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04年,杨广即位后不久,他指示以洛阳为中心,建设新都,以方便各地运送贡赋。
他认为原长安地位偏西,从经济角度来看,南北百姓缴纳的所有粮食丝绸都很难运到长安。
因此,他决定在洛阳建一座新都。
这一决定是正确的,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
605年,为了建造宫殿,杨广和宇文恺动员了200万人,建设东都。
建设过程中,丁夫死伤众多,载尸车和运木车络绎不绝。
为了从江西运来木材,生铁铸的车轮在淤泥中深陷,崎岖不平的道路使马车寸步难行。
606年,东都建成,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东、南、北三市和坊。
其中外郭城周边70多里,洛水以南有96坊,以北有36坊。
皇城是文武官员的住所,宫城则是宫殿所在地。
此外,还有显仁宫和西苑等建筑。东都的商业区包括官员居住的坊以及丰都、大同、通远三市。
丰都市周边八里开了12扇门,里面有3000多家店。
街道两旁榆柳交荫,房屋整洁,珍奇货物琳琅满目。
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富商大贾从天下各地迁到东都,点缀升平。
此外,还有河北的3000多家工艺户也离乡背井来到东都。
因此,洛阳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血汗劳动和匠人们的智慧结晶。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洛阳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富商大贾和工艺户,共同打造了这座繁荣的城市。
这一时期,洛阳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达到了高峰。
隋炀帝将原洛阳城的居民和商人迁至新都,以适应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需求。
为了储存来自天下的粮食,供应洛阳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官僚机关、军队,隋炀帝在巩县设立了洛口仓,穿3000个窖,每个窖可容纳8000石粮食。
同时,还在洛阳北部设置了回洛仓,穿300个窖。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下令开通了洛水与淮水之间的运河——通济渠,并重凿了春秋吴王夫差故道刊沟。
这样一来,东都可以通过运河直达江南地区。为
了保障东都和长安的供给,东都有嘉仓,城北有回洛仓。
因此,洛阳已成为隋朝除长安以外的另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隋朝的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的,全长四五千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其中一些河段加深和拓宽了之前朝代挖掘的旧有渠,并利用了一些天河流、湖泊相连接。
为了从长安迁都到洛阳,隋炀帝征调了数百万民夫挖壕沟、修宫殿,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了运输江南的物资和方便自己前往南方游玩,隋炀帝迫使无数人民开始挖掘更多的运河。
首先挖掘了一条叫通济渠的运河,从洛阳修至淮河边的山阳,再连接另一条刊沟,通往长江。
这条运河的水面宽40步,两岸种植着茂密的榆树和柳树。
另外,大运河还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北边开凿了一条永济渠,南边开凿了一条江南河。
最终,几条运河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它对于当时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五个水系得以沟通,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同时也催生了沿河两岸的繁华城市,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劳动人民的血汗几乎耗尽。
据统计,当时全国仅有890万户人家,每户人家需要出近20个工。
修通济渠时,动用了超过一百万的民夫,其中三分之二的人不幸累死。
据说,隋炀帝开凿这条大运河的初衷是为了贪图南方的繁华,向往江都的美丽风光,渴望巡游享乐。
实际上,这项工程也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新归顺的东南地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
这项巨大工程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大量农民工惨死在工地上,数百万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大运河是在旧渠道和天然河流的基础上疏浚而成的。
它不仅在政治上巩固了南北的统一,在军事上确保了军需的供给,还在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它还能满足隋炀帝搜刮南方民脂民膏、满足其奢侈物质欲望的需求。
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在当时的交通发展、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即便在今天,这条大运河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不仅在长度上位列世界人工运河之首,其河道深度、宽度和通航能力也名列前茅。
这条大运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