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争霸,于乱世中——‘活着’变成了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就在大兴举国上下都在庆祝吞并白单之际,战争……又爆发了。
于祈天大典当天,蛮族公然撕破两国刚缔结的盟约,发动三十万大军穿过两国交界沂蒙山,连攻三城,直奔大兴国都黎城而来。
江峰江大将军临危受命,连夜点兵,集结二十万兵马共赴边境。
这二十万兵马中,近一半都是刚从白单那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他们之中有近一半的人,身上都有着上一场战争留下来的‘功勋’。
轻者挂了彩,重者断了手。
……邹野,亦在这次大军之中。
他眼睁睁地看着,前天晚上还在和他叨叙着这次出征又赶不上他家‘小花’生产的老兵,第二天就惨死在了蛮刀之下。
对了,小花是那个老兵家的一头母猪。
‘小花’就是那个老兵给取的名字,他很喜欢那头小花猪,只不过在小花出生的一个月后征兵却开始了。
那次征兵是为了讨伐白单。
家里人偶尔会托人给老兵送来家信,信上告诉他,小花长大了,小花要当母亲了。
老兵很高兴,老是叫嚣着等他回家他要给小花修一个豪华的猪棚。
那次他很幸运,他回家了。
‘小花’果真长大了,‘小花’又怀小崽崽了。
征兵——亦又开始了。
这次,老兵却回不了家了!
老兵其实并不老,他只是喜欢别人这么叫他。他时常开玩笑说,或许叫着叫着他就真的能成一名老兵呢?
邹野其实并不知道那个士兵叫什么名字,只知道——那是一个笑起来露出一口大白牙的,长得有些黝黑的少年。
*
战场上每天都有人死去,这不是邹野第一次面对死亡,亦不是他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但却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叫做无能为力的恐慌。
不仅是因为江将军旧病复发,更是因为军心早已涣散。
他曾不止一次看到,明明号角响起时他们毅然决然拿起保家卫国的刀戟浴血奋战着。可到了夜晚,这些士兵却忍不住低声哭泣。
大家都想活着,可两军兵力悬殊实在太大,早就没一个人觉得他们这次还能活着离开战场。
不幸的事总是接踵而至的,江将军在最近的一场战事中又受伤了,很严重。
他们这几个知道伤情的将领知道大事不妙了。
主帅一去,又有谁能担得起这临危重任?
又有谁能让这数万将士忠心跟随?
又有谁能让这早已涣散的军心重新凝聚?
那天晚上,一个身穿黑色斗篷的少年从马上飞奔而下,得到允许后直奔主帅大营。
“这小子谁啊,气势足的很。”有人小声问询。
“江家公子,江华。”刚给人放行的那个士兵答道。
是他?
邹野从暗处走了出来,他直直望着那人逐渐消失的背影,眉头紧锁。
有士兵在旁侧议论纷纷,纷纷感慨这江公子身形瘦弱,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果不其然,就在江将军身故之际,这位江公子突然消失在了大营之中。
有士兵鄙夷,这是害怕送死,直接逃命去了吧!
众人呵呵,大家虽没明言,但心中莫不都是这么想的。
可十日之后的那个早上,却是彻底颠覆了西北将士的想法。
那天,天刚蒙蒙亮,敌方军营燃起了大火,火势凶猛,照亮了天际,染红了朝霞。
那个少年还是一身黑色斗篷,一手牵马一手提着个包囊,他从火光中背光而来,满脸是血,身上衣服破烂不堪。少年面无表情地将那包裹朝地上一扔,露出一个熟悉的人头来。
这是,这是……?
这是野古落的人头?
敌军将领,野古落?
敌军将领的人头竟被这公子哥砍下了?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开始狂呼,他们有救了,大兴有救了!!
邹野并未上前,只在远处看着那人被众人高高举起。
那人脸色并不好看,准确来说还有些苍白,只是脸上满是血渍,若不留意只会叫人忽略了去。
营帐里很是热闹,那个叫江华的主人公却是突然离开了营帐。有士兵想上前问询,却被邹野一把拦住了。
邹野回头,目光朝着那人离去的背影望去,紧接着亦跟在那人的后面走了出去。
他是在伙房旁的一个角落找到那人的,此时那人正扶在墙角狼狈地呕吐着,哪还有刚刚那一副镇定自若的姿态。
邹野将腰间上的水壶取下来递给了对方。
稍一思忖,继而说道:“我也不喜欢杀人,但我曾听过一句话,手上沾满鲜血是为了让这世间再无鲜血!”
曾经江将军送给他的话,如今他又原封不动地送给了他的儿子。
那人怔怔回头,脸上的血渍已被他清理干净,露出一抹有些迷茫的神情来。
“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问他。
邹野心态并无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冷静,他认出这人来了,这人不就是那天他在巷子里遇到的那个人吗?
不对,巷子里的是位姑娘,这是位男子,明显不是同一个人。
莫非他在巷子里遇到的那人就是这位的妹子?龙凤胎长得相像也有可能,可这也太像了,真只是龙凤胎吗?
邹野心中思绪万千,表面却是云淡风轻。
只是笑着对其回道:“邹野,我叫邹野!!”
后来邹野每每回忆此处,只感觉造化弄人。
如果,如果当初他再勇敢一点,如果当初他再少点顾虑,两人是不是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可是此时的两人都不知道后面的故事,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对蛮军乘胜追击才是他们亟需进行的事。
那时候,‘江华’的出现就像是一缕阳光,让将士们对于主帅的去世少了许多的彷徨。
后来也如所有人预料的那样蛮族真被他们打退了,不仅如此,他还远超了人们的预期。
从此大兴铁骑成了传说,成了大兴士兵、大兴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针。
那这一切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邹野比其他人更清楚,是从永和二十六年那场战事开始的。
那场战争委实惨烈,西北军与蛮军在两国交界整整焦灼了三个多月,粮草用尽,情况危急。满朝文武官员愁眉不展,或许是出于公利或许是出于私心,姬长青在朝堂上建议恭迎长公主吕嫣然回京共商大计。
迎吕嫣然回京这一出,姬长青当时的说法是这些年长公主在外四处游历,结交了不少富商大绅,江湖游侠。有其出手,自可解决粮草不足,战马缺少的情况。
兴帝决绝否决,龙颜大怒。
姬长青公然求请吕嫣然出山,这是事情的起因。
至于后来……
很少人知道,虽然兴帝强烈反对求助于吕嫣然,但姬长青其实私底下有给吕嫣然修书过一封。世人不知那封信里写了什么,但半个月后姬相携二十万粮草物资远赴沂蒙山。
半年后,边疆大捷。
那封无人所知的信件,是为推手。
而最终的导火线,却是人为。
一个在这场变故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却被人自动忽略的人物——黄德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