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秦变周法
书名:异界专家 作者:嘉果 本章字数:3246字 发布时间:2023-06-18

锦程赶忙转移话题,笑着说道:“对对对,是赞美,是赞美。”




他突然想起自己正在参悟《十六字养气诀》的第十三层“居中道以养和气”,得讲究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嘛。


于是锦程再次转移话题,问道:“贺原国放假三个月,你们为什么不回家呀?”


丁玉轩和常德楚两人齐声回答道:“我们已经在这里九十八年多了,还有一年多就回去了,也就不在乎这三个月了。”


“你呢?”锦程看向白文睿。


白文睿无奈地说:“五年前我和好兄弟一起去探索妖界,遇到了一头通智期的妖兽,好兄弟为了掩护我,被那妖兽给吞噬了。




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一只左臂。不过三年前因为赞美何长老,就被弄到贺原国待上百年了。”


锦程恍然大悟,说道:“原来你是故意赞美何长老,来这受罪,根本就没想着回去呀?”


“算是吧!”白文睿回答道。


“你是锐士(兵部),认识金溢吗?”锦程问道。


“儒道双修的锐士(兵部)金溢?”白文睿反问。


“金溢很有名吗?”锦程又问。


“他的血脉达到了70%,可是整个大孟国锐士(兵部)的骄傲呢,他是从贺原国选拔出来的天才。”白文睿说道。


“那吕昕、许海、邹程,杜晔、蔡浩五人呢?”锦程接着问。


“他们都是天官(吏部)、锐士(兵部)、冬官(工部)这些部门的人呀。”白文睿回答道。


锦程继续说道:“你们有没有觉得,大孟国的官职名称不够霸气,而且还有点怪怪的?”


白文睿疑惑地问:“不够霸气?”


“是呀,你看看天官、内史、春官、夏官、锐士、冬官,是不是感觉不够霸气,还挺奇怪的?”锦程说道。


四人听了都一脸疑惑,觉得这些称呼挺好的呀。


锦程接着解释道:“根据《周礼》记载的六官,分别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他们分掌邦国之政,又称为六卿。




后来秦变周法,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但是现在大孟国把《周礼》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混在一起,抽丝剥茧地用,感觉有点乱套,就像个大杂烩一样。




再看看人家贺原国,一至九品,正品、从品,划分得清晰明了。咱们不说完全学习,至少可以借鉴借鉴,自己编一套合适的呀。”


四人听了,都震惊地看着锦专家,张子博惊讶地说:“传说中的秦变周法,你居然知道?”


丁玉轩也很惊讶地说道:“这《周礼》早就失传了,你居然还知道六卿天地春夏秋冬这些内容?”


常德楚无奈地说:“《周礼》,还有秦变周法,早就没什么记载了,虽然大孟国现在的官制看起来不伦不类,但我们都习惯了呀。”


白文睿开口道:“是呀,五万多年前贺原国皇帝蒙仁杰,把官制划分为一至九品,正品是京官,从品是外官,这才刚刚完善一年多呢。”


此时的锦程开始在心里推演猜测起来,想着王离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




王元当上了大孟国皇帝,王威成了贺原国的开国皇帝,等两人去了仙界后,飞升贺原国的修者开始对大孟国人不满,进而开始挑衅……




不过大孟国背后靠着风云宗,可大孟国只注重那些规矩,官制方面就被忽略了,慢慢地开始渐渐遗忘。




而蒙仁杰在五万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打算吞并大孟国,这官制刚刚完善一年多,在锦程看来简直就是开玩笑。


他甚至怀疑孟乐正十几万年前就准备吞并大孟国了,不过被风云宗主赵书给斩杀了,之所以斩杀,是因为孟乐正修炼《吞魂魔功》。




后来蒙仁杰接替了他父亲的位置,继续完成吞并大孟国的大业。




而且锦程觉得,风云宗的赵书肯定是知道这事的,说不定两人还达成了什么对风云宗发展有利的协议呢。


大孟国的皇帝王浚,只知道一门心思修炼,并不太在意皇位,可他大哥王谨却很在意王氏一族的传承。




锦程想起自己答应过王爷王谨,七十年收复贺原国,不过照现在这情况,他觉得要不了七十年,最多六十年就能搞定了。


张子博好奇地问道:“秦变周法,三公九卿,是几级或者几品呀?”其余三人也都好奇又期待地看着锦专家。


回过神来的锦程看了看四人,说道:“秦变周法,三公九卿,其实没有品,但是有级。


秦朝的政 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就基本形成了,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和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体制也被后世历朝沿袭,其中包括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


先说说等级划分吧。


皇帝级:自然就是皇帝,像秦始皇嬴政。


公级:设有丞相(相邦,中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下属各郡。


卿级:设有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还有中尉。


郡级:郡设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郡守掌管下属各县/道,这里县是直辖区,道是自治区。


县/道级:县设县令,县丞,县尉(首都县四人,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县令掌管下属各乡。


乡级:乡有秩(掌管大乡)/乡啬夫(掌管小乡),乡佐,乡游徼,乡三老,乡卒,乡有秩/乡啬夫掌管下属各亭。


亭级: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佐,亭侯,求盗,亭父,亭卒,亭长掌管下属各里。


里级: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正,父老,杜宰,里监门,里卒,里正掌管下属各什伍。


什伍级:什长,伍长,什长掌管下属十家,伍长掌管下属五家,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综合起来就是,大抵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通过郡县乡亭里什伍这样的体系,皇权能下达到县,直接触及每家每户。


再讲讲朝廷官制相关内容。


秦国朝廷官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皇权至高无上。




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能取代在文化上更优越的其他各国,进而实现统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用来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先说说三公。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这一年设了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叫相邦。




秦王政没亲政时,吕不韦是相邦,还设置了丞相昌平君,期间有时候是左右二相并置,有时候设独相,也有叫相邦的时候。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杀了李斯、冯去疾后,赵高成了中丞相。




按照秦制,独相称相邦或中丞相,二相并置就是左、右丞相,凡是出任丞相的都会被封侯。


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不过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得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实际上军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管理记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比丞相和太尉的地位低,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




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




侍御史,负责弹劾朝廷和皇宫里的一切事;监御史,是朝廷派到地方各郡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朝廷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像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涉及。


下面详细说说九卿。


一、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和周朝的太宰不一样);




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的太卜。


二、郎中令:掌管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以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所以叫郎中令。


郎中令的属官有以下这些。


大夫:是专门的谏议官,没有固定的人数,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不同的官称。


郎:是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也没有固定人数,除授常常多达千人之多。




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




中郎分别统属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别统属于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




郎一般是从公卿等官僚子弟中选取,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


谒者:掌管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设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仆射:原本是战车上的射手,秦朝时侍中、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都设置,是本署的副长官,长官是令。”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异界专家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