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科举制度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1357字 发布时间:2023-06-18

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总是要建立一套国家机构的组织。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官员的选拔,建立各种各样的选拔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将国家朝政交给最为可靠的人。


比如战国时期,通过“养士”和“军功”两条路径选拔官员。


到了汉朝,封建选官制度逐渐建立了起来,主要有两种:察举、征辟。


所谓的“察举”,是指由地方政府的官员,在各自管辖的地区内随时考察,选拔统治者所需的人才,推荐给中央朝廷。


所谓的“征辟”,是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度。


然而,九品中的正制缺点很大。


他们品评人物的标准,完全失去了他们一直宣传的封建道德品质。


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第低的人休想被列入“上品”,豪门大族一直控制着政府的高官要职。


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589年,他发兵灭亡南陈朝,统一中国。


全国统一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小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士族明显衰落。


中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想以此消除阻碍他们成为大官的障碍。


隋朝的统治者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发现九品中正制不仅不能广泛选拔有用的人才,反而助长了官僚的腐败。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满足中小地主参与政治事务的要求。


同时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农民的统治,隋朝的统治者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后,恢复了州、县地方官的荐举办法。


到了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立进士科,采用考试方法选取进士。


当时的考试科目是时务策,就是考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


就这样,学者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于是科举考试已成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也是获得高官厚禄的途径。


在当时,它受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热烈支持。


再加上国家定期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自然将选拔官职权集中在中央朝廷。


这样一来,从而削弱了豪门贵族的权利,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各朝一直沿用不废,而且越来越细致。


特别是在唐朝,学科目进一步增加,规模逐渐发展,设立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主要考法律的知识)、明字(主要考书学的知识)、明算(主要考算学的知识)等科目。


各科目的考试内容,各不相同。


考生一般有三种来源:一种是“生徒”,即当地学院的学生,每年通过学院考试,就可以去尚书省参加考试。


二是“乡贡”,即是不在学院的考生,自己报考所在的州县,考中后可以到尚书省参加考试。


第三,“制科”,即是皇帝特别下令召集一些知名人士,参加考试。


考试日期和项目临时决定,考中之后,一般都受到任用。


自隋朝以来,科举考试已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考试制度。


当然,它与命官制度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原则上学者允许自己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公卿大臣或州县长特别推荐。


这是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也是检举制度最根本的区别。


有一些历史学家证明,科举制度始于唐代;可是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始于隋朝。


从科举考试开始,到清光绪31年(1905年,1919年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结束的越南阮朝)为止,科举考试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