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是非常实在的。
当一个有权势的朝臣或将军掌握了军权,他们往往有能力迫使皇帝退位,从而自己成为皇帝。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宇文氏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
宇文泰,他祖籍代郡武川,字黑獭。
从他的名字来看,他似乎与水獭有不解之缘,但实际上他足智多谋,机智灵巧,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
宇文泰出身于一个下级武将家庭,据史书记载,他从小就有大度的性格,不依赖家庭生计,轻财好施。
北魏后期,六镇起义爆发,宇文泰曾追随了葛荣,但随着葛荣起义军的覆灭,他前往了晋阳,成为了尔朱荣的手下。
后来,他因战功成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的左城,成为贺拔岳的亲信。
孝武帝元修和高欢之间出现矛盾后,孝武帝希望依靠贺拔岳来消灭高欢。
然而,高欢却买通了贺拔岳的部下秦州刺史侯莫陈悦,让这个人骗贺拔岳进入大营并杀了他。
在这个关键时刻,宇文泰发誓为贺拔岳复仇,带兵直逼侯莫陈悦的陕西家乡。
结果侯莫陈悦毫无防备,先后丢掉了略阳和上邽城,最终自杀身亡。
占领关中后,宇文泰逐渐稳定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关中地区的领导者。
此时孝武帝与高欢的嫌隙加深,他选择投奔宇文泰。
于是宇文泰盘踞长安,支持孝武帝,史称“西魏”。
高欢镇守邺城,扶立新皇帝,史称“东魏”。
原本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很久,但孝武帝骄纵荒淫,导致宇文泰与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公元535年,宇文泰下毒毒死了孝武帝,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
他与以往专横霸道的大臣不同,宇文泰性格沉稳,心胸开阔,尽力处理朝政,尽职尽责。
他深知关中地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因此他必须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拉拢关陇的权势来帮助自己,使西魏能够抵抗东魏,以此稳定政权。
苏绰全力辅佐,写了“六条诏书”来改善现状。
第一:多做善事,注重品行。
第二:敦教化,让人民善良宽仁。
第三条:尽地利,促进农业生产,拒绝好逸恶劳。
第四条:擢贤良,选拔官员时不应只限于出身。
第五条:恤狱讼,审判案件时公平公正。
第六条:均赋役,注重民生,减轻农民负担。
宇文泰按照这些措施开始整顿官治、完善选官制度,将辅政大臣分为六官。
这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宇文泰执政期间勤政爱民,取得了很大成就。
他创造了最早的军事制度,被后人称为良臣。
在宇文泰和苏绰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治理下,加上关陇权势的支持,西魏日益强大。
在此期间,宇文泰和高欢势力展开了五次激战。
尽管东魏在兵力和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高欢本人也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但这五场激战大多以失败告终。
东魏不仅没有从西魏得到任何好处,还极大地损失了国力。
尽管他后来创立了北齐,但北齐最终无法挽救灭亡的命运。
宇文泰一生勤政爱民,功绩斐然。
然而他仍保持对国家忠心耿耿,即使他自己功勋卓著也不能称帝。
不知道这是出于他对国家的忠诚还是认为时机尚不成熟。
556年,宇文泰因病离世,当时他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所以他的侄子宇文护掌握了实权。
宇文泰从未想过取代魏自立,然而宇文护却这样做了。
宇文泰过世后,宇文护迫使魏恭帝退位,并拥立宇文觉为帝,改国号为周。
宇文护则晋升为大司马,成为晋国公。
宇文护生性古怪,虽然他经常自比周公,表现出不欲当皇帝的姿态,但其实他贪图名利,独揽朝政,权倾一时。
他天性多疑,在皇帝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时刻监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
随着宇文护野心的膨胀,皇帝宇文觉也逐渐对他产生戒备,认为他如此专横,迟早会篡权夺位。
于是,他试图找机会铲除宇文护。
但是宇文护心狠手辣,察觉到宇文觉对自己有所防备,甚至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便立即废除了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帝,但后者聪明过人,不愿受制于人。
宇文护担心自己控制不了周明帝,就下毒杀害了他。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他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愚蠢的人作为新帝,最后他选定了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宇文邕。
宇文邕沉默寡言,看似平庸无奇,且年仅17岁,完全符合他的要求。
560年春,北周举行了庄重的登基仪式,宇文邕登上了帝位,改国号为周。
然而,宇文邕并非无能之辈。
他之所以隐藏自己的能力,是因为他不想让宇文护注意到。
表面上他对宇文护尊重有加,暗地里却谋划着为先帝报仇。
经过12年的韬光养晦后,终于在公元572年,等到了合适的机会,亲手诛杀了宇文护。
从此,周武帝掌握了朝政,开始励精图治,努力复兴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