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绰出生于名门士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的武功郡守。
苏绰从小就勤奋苦读,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
有一次,宇文泰给一位叫苏让的大臣践行,离别之际,宇文泰问他家里有没有可以重用的人才。
苏让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家弟弟苏绰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可以派上用场。”
宇文泰接受了苏让的推荐,立即任命苏绰为行台郎中。
苏绰上任后,很快在政治治理方面展露头角,展现出自己的才干,在任期内解决了许多难题,并得到了在朝的大臣们的赏识。
与东魏相比,西魏的领土较小,经济也相对落后。
宇文泰希望能选拔一些杰出的人才加入朝廷,尽快帮助西魏强大起来。
有一天,宇文泰向周惠达提问朝政之事。
周惠达支吾了好一阵子,说:“我能不能请教别人之后,再来回答您?”
“好啊!我倒要看看你请的人帮忙又能答得如何?”宇文泰答应了。
过了一个时辰,周惠达满头大汗跑回来,干净利落地回答了刚才的问题。
宇文泰很吃惊地问:“你去问的是谁?”
周惠达说:“是我手下一个叫苏绰的小官,他职位虽然低,但才学非常出众。”
宇文泰想起这位苏绰,便是从前苏让举荐的青年。
宇文泰说道:“快把他带来见我。”
在周惠达的引荐下,苏焯很快获得了宇文泰的赏识,被提拔为著作佐郎(高级顾问)。
有一天,宇文泰带着官员们去昆明池看鱼,在路上经过一个方形池子,他问道:“这是做什么的?是哪个时代的古迹?”
官员们都不知道,只有苏绰站出来解答:“这是西汉时期用来贮存水的仓池。”
宇文泰非常高兴,又问了一些问题,而苏绰也回答得非常准确。
一行人来到昆明池后,宇文泰继续提问,心中有一连串的问题想要弄清楚,他干脆不再看鱼,也不再理睬其他的官员,只带着苏绰回到府中,继续谈论国家大事,直到深夜。
宇文泰与苏绰交谈了整整一夜,从治国之道再到处世经学。
宇文泰深深被苏绰的学识所折服,彻底对他产生了敬佩之心。
不久,宇文泰宣布苏绰可以参与决定国家机密大事,掌握大权。
宇文泰外出期间,苏绰可以直接代替他签署文件或自己解决紧急事件。
事实证明,苏绰并没有辜负宇文泰的信任,在他任职的十几年时间里,为了国家鞠躬尽瘁,耗尽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丝气力。
苏绰在升官之后,确实做了不少实事,规定了财政方面的记账和清查户口的办法,还制定了“朱出墨入”的文书格式。
那时候,官员如果有什么问题,会写这文件上报呈,先征求苏绰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
苏绰发现报上来的文件写得杂乱无章,很不整齐,就下了一道令:“以后朝廷发出的文件全用红色的笔写,向朝廷上报的文件全用黑色的笔写。”
此令一出,官员们纷纷遵从,朝廷里的文书立刻变得整齐漂亮。
这个古老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红头文件”便由此而来。
苏绰的最大成就是制订了六条诏书。
这六条诏书的内容:
第一:官员们要善于分辨是非。
第二:教育人们要养成朴实的作风,摒弃浮躁虚伪的习气。
第三:要努力发展农业,确保农民有充足的时间耕种土地、纺纱织布、饲养家畜。
第四:用人要看能力,不要看门第。
第五:法律要公正,不能滥杀无辜,也不能冤枉好人。
第六:赋税和徭役要根据财产的多少来公平分摊,不能全部加在穷苦百姓身上。
诏书发布后,苏绰告诉西魏的官员们:“只要做官,就必须能够背诵这六条,光会背不能理解的,也不许做官。”
官员在他的管理下,把朝廷里的大小事务处理得井然有序。
546年,西魏名臣苏绰去世,宇文泰听这个消息,不禁放声大哭。
对于应该如何处理苏绰的丧事,宇文泰对其他大臣说:“苏绰一生谦让,崇尚节俭。”
“如果我们按照他的意愿行事,担心会被别人误解我对他的心意;但是如果过于厚葬并追赠,又会违背我们之间的相识之情,让人左右为难!”
宇文泰的部下麻瑶,便以春秋时期齐侯薄葬晏子的典故劝说。
宇文泰为了尊重苏绰生前的意愿,下令薄葬苏绰。
苏绰的灵柩被送回武功下葬之日,宇文泰和西魏的大臣们亲自步行送他。
宇文泰将酒洒在地上,说:“我们二人相知多年,本来打算一起平定天下,然而苏绰却先走了!”
说完,宇文泰再次痛哭,甚至不知道手里的酒杯掉了。
苏绰下葬当天,宇文泰派遣使者以太牢的规格祭奠他,并亲自为苏绰写下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