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书名:爱文古诗注解 作者:小诸葛 本章字数:1498字 发布时间:2023-06-14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泽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看窗外天空中的月亮,不由得的低头沉思,思念远方的家乡。

关于《静夜思》的作年及作地,过去人们多未涉及,后来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著的《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日文版原名《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辞典》)、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李白选集》中才涉及到这些问题。这三家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观点。其一,作于李白“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郁贤皓《李白选集》云:“按此诗乃客久而思乡之辞,疑作于‘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作地未定。其二,作于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二十七岁,作地或在安陆寿山。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此诗思乡之情略似上年(指开元十四年)《秋夕旅怀》,其作时当相去不远;又诗中有‘山月’一语,当系山居所见,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该书将这首诗系于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时年二十七岁。安陆,唐时属淮南道安州(安陆郡),即今湖北安陆。寿山,在安陆西北。其三,作于开元十九年(731),李白三十一岁,作地在安陆小寿山。日本前野直彬、名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云:“这是李白三十一岁寓居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小寿山时所作,描写由静静的月光引起的思乡之念。”

《静夜思》一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作者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作者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作者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作者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作者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作者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爱文古诗注解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