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杯一般要等几天才会出结果,李淼也不急着这一时。...
而这时,系统也给出了任务,上百家讲坛节目,给大家科普三国演义。
“开干,我玩的就是真实!”
(设定里,这里的百家讲坛报名就可以上节目,而且主角之前直播背水浒传已经引起了百家讲坛的关注,所以能够上台讲解。)
李淼来到了地方,简单的和导演打了招呼,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我们主要说的内容就是介绍下诸葛亮的北伐过程。”
“话说建兴六年(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
魏延认为曹魏关中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于是向诸葛亮建议,由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沿着秦岭往东行进,到子午以北,奇袭关中,就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与诸葛亮一道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认为这样进军过于凶险,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诸葛亮让赵云率领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据箕谷,佯攻魏国关中地区,吸引魏国主力部队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
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正当诸葛亮率领汉军一路凯歌高唱,在陇右攻城拔寨之时,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反攻南安郡。
诸葛亮知道张郃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
诸葛亮正欲派将镇守街亭时,忽闻参军马谡请命,要领一军往汉军咽喉要道街亭把守。诸葛亮排除其他众将质疑,提拔马谡防备汉中。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恐马谡有失、街亭失守,于是再三叮嘱,并将街亭对汉军的重要性和镇守街亭的部署告诉马谡,并要求马谡到街亭后立刻描绘街亭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位置。诸葛亮又派大将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协助马谡镇守街亭。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命令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应马谡。又命魏延率领一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应马谡。
不出诸葛亮所料,张郃果然率领大军来取街亭。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部署,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以致于被张郃率将包围在山上。张郃派人切断汉军水源。汉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而张郃又疑汉军有伏兵,不作追击。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亮大军处撤退。身处列柳城的高翔军队又被郭淮攻破。魏延被张郃堵在山谷之中,前进不得。高翔与魏延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军。
同时,赵云在褒斜道也出兵不利,被曹真打退,曹真随即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
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对曹魏产生极大震动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回到汉中,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不得已以“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肃法度,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还夺取了黄袭等人之兵权;陈寿(三国志的作者)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髡刑;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
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
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命诸葛亮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张郃在汉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认为汉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褒斜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重修陈仓城。
二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诸葛亮写信给其兄诸葛瑾,言到: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于是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虽然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但郝昭已筑好防备。
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诸葛亮便挥军进攻陈仓城。
汉军大军进攻,轮番使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烧伤,又以绳绑着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诸葛亮便转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于是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
曹真派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郃前往迎击诸葛亮。
此时汉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三伐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汉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汉军顺利占领二郡。
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建兴八年(230年)七月,曹魏想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汉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
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退。
同年,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于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等。
四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
诸葛亮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汉军。
曹魏因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随后前进。
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到达上邽附近麦田后,没有等待收割一个月就成熟的麦粮,只对麦田进行了芟除破坏。
据汉晋春秋所载,郭淮戴凌为保护麦田,仅率四千人主动进攻诸葛亮主力部队,为亮所破[8],此说不为正史所载,仅四千人主动进攻又颇为费解,故此说存疑。
司马懿军也为保护麦田,日夜兼程急行军抵达上邽之东,司马懿深知汉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兼之魏军经过通宵达旦的行军已为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成了乏粮魏军与之对峙的资本,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诸葛亮这一战略动作迫使魏军进入极度缺粮状态,导致司马懿、郭淮等不得不从关中运粮,甚至征取羌胡的粮谷。
这里也有必要指出,司马懿本人以用兵“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若是真的有较大把握能在野战中击败蜀军,以司马懿的军事指挥风格,司马懿应该是不会采用坚守策略的。事实上,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也的确采取过进攻态势,但战果不佳。因此,司马懿其后采取防御态势,意味着在本次北伐作战中,蜀汉军队一直处与有利地位,而本场作战的魏军却居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司马懿进军卤城,但却登山掘营,与汉军对峙,不与交战。
张郃认为蜀军长途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所以应该以大军屯于此处,然后分为奇兵,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但司马懿不采纳。
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对祁山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派张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由案中道进逼汉军。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
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斩获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卤城之战在《汉晋春秋》中有记载,同时,《汉晋春秋》关于卤城之战的记载,和《三国志王平传》的记载相互印证“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
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汉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眼见张郃不赞同追击未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汉军,司马懿却强行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汉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第四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
“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
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
“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另一方面,李严又向刘禅上表: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
诸葛亮无需调查此事,直接出示李严之前手书,明显前后不符,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
五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再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汉军出斜谷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
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汉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汉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曹叡亲征迫退吴军之后,有人建议他到尚未分出胜负的西线督战,曹叡说“权退亮胆破,大将军已制之,吾无忧矣”,显示出相较与对东吴孙权的重视,诸葛亮的北伐可能并未对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动。
但此记载或亦有另一种解释,即魏明帝对司马懿及其坚守战略较为信任,毕竟司马懿已经是魏国最有军事才华的将领了,司马懿的防守战略也有效阻遏了诸葛亮的进攻,如果司马懿都挡不住诸葛亮,那么魏明帝即便亲征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干扰司马懿的指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东,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另有一次,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想要调离魏军攻下阳遂,被郭淮识破,预先有备而进攻失败。
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想要利用激将法,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司马懿明白诸葛亮千里来攻,却不去攻伐魏国的城池、部队,只是激将引诱魏军去主动进攻他,因此“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便坚决不肯出击。
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
诸葛亮并未让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只是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火并。
不久,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
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经殒没,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做出击状,司马懿不敢进攻,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其后,司马懿虽然不认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他“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但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叹服诸葛亮治戎布阵之才,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
不知不觉得,李淼这一讲就讲到了中午,“好,我们休息一下,稍后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