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都很迷信,相信神仙学说等。
梁武帝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他的迷信风气导致百官们也跟着效仿,使得迷信之风盛行。
人们普遍认为,灵魂不灭,冤死的人会变成凶鬼,留在人间索命。
由于佛教盛行,人们相信轮回转世,所以烧香拜佛,向寺庙捐献香油钱的行为很普遍。
这种迷信风气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工作,而是选择加入寺庙当和尚,使得穷人到处都是,民不聊生。
在这种背景下,范缜写了《神灭论》,向世人阐述了形神的观念。
范缜在小的时候,其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贫困。
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范缜从小就非常懂事,帮着母亲做家务。
通过努力,他克服了家庭环境的不利,早早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十几岁时,范缜听说沛郡相县有一个叫刘瓛的人,非常有学问,就跋山涉水前往求学。
由于他非常勤奋,每次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优异的成绩,因此受到刘瓛的器重,亲自为他举行了加冠礼。
在南齐朝廷,佛教得到了官方的提倡,从皇帝到大臣都信仰佛教。
宰相竟陵王萧子良更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
他在鸡笼山拥有一座别墅,通常邀请文人雅士来此畅饮畅谈。
有时候,他也会邀请一些和尚来解释佛教的道理,亲自为他们奉茶递水,甚至为他们备饭。
虽然他这种行为被认为有失宰相的体面,但他并不在乎。
在他的提倡下,佛教的势力不断扩大。
这些和尚宣传:“灵魂不灭,人死后还会继续存在,富贵贫贱都是因果报应,贫苦是注定的。”
当时,范缜这位大胆的读书人站出来揭露上述想法是迷信,他向人们宣传一个人的命运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不应该一味相信因果报应的说法。
范缜的堂哥范云经常在萧子良家里出入,萧子良听说范缜反对佛教,不相信因果报应,非常生气,让范云把他找来。
萧子良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则生下来贫穷。”
范缜平静地说:“这并不奇怪。”
“比如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瓣。”
“花被风吹过,花瓣随风飘落,有的落在窗帘上,有的落在茅坑里。”
萧子良眨着眼睛,一时间还无法理解范缜的意思。
范缜接着说:“落在窗帘上的花瓣,就像您;而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
“富贵和贫贱,就是这样,根本没有因果报应。”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后,觉得虽然成功反驳了萧子良,但他还没有完全表达清楚反对迷信的道理,于是专门写了一篇名为《神灭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说道:“身体是精神的本质,而精神只是身体的作用。”
“精神和身体的关系,就像刀和其锋利的作用。”
“没有刀,就无法展示锋利;没有身体,哪里会有精神呢?”
范缜在文章中还断言,“人死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一切因果报应都是欺骗人的说辞。”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朝廷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萧子良的亲信、朋友,都认为范缜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萧子良又找来一批高僧与范缜辩论,但范缜所言属实,那些高僧始终无法与其抗衡。
佛教信徒王琰讽刺道:“唉,范先生啊!您既然不信神灵,那您连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也不知道了。”
范缜以讽刺回应:“可惜啊,王先生。”
“既然您知道您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何不早些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担心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
几天后,他派亲信王融前去劝说范缜:“宰相非常赏识有才能的人。”
“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做个中书郎不难!何必发表违背潮流的言论呢?真替您感到可惜。”
“我建议您收回那篇有争议的文章。”
范缜仰头大笑,说:“如果我范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谋求官位,那么要做更大的官也不难,为何要在乎您所说的中书郎呢?”
萧子良对范缜无可奈何,只能任其自行其是。
由于范缜及其《神灭论》的影响非常大,梁武帝即位后,担心范缜对佛教的传播产生影响,便找了个借口将范缜流放到一个边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