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从东汉开始,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群体。
一部分是世代做官而形成的世家大族,被称为“士族”;另一部分是不属于士族的地主,被称为“庶族”。
庶族地主在官僚阶层中没有地位,虽然有钱但没有权力。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法律规定,士族地主不需要负担政府的赋税和徭役,而庶族地主则没有这个特权。
因此,庶族地主为了省钱,就拼命想成为士族地主,他们主要通过修改黄籍(即户口簿)来达到这个目的。
黄籍记录了每户人家的身份,一查黄籍就可以知道哪家是士族,哪家是庶族。
如此一来,收赋税和派徭役等官员都以黄籍为准。
庶族地主为了达到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贿赂管理黄籍的官员。
据说当时只需要花10万钱贿赂管理黄籍的官员,就能把庶族改成士族。
随着庶族地主假冒士族地主的日益增多,纳税和服徭役的人也越来越少,朝廷的收入自然减少。
皇帝感到不安,于是设立了捡籍官来清查户口,并规定凡是查出来的冒牌士族、假和尚、假道士等人都要罚他们去边远地方充军。
清查户口激化了庶族地主、冒牌士族地主以及普通老百姓与统治者的矛盾。
公元485年,南齐爆发了一场富人起义,由于是唐寓之领导,因此也被称为“唐寓之起义”。
唐寓之是浙江富阳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风水先生,家境富裕。
有一天,查户口的官员来到他家,硬说户口有问题,还要把他抓去充军。
唐寓之气得大叫:“这根本不是在查户口,分明是在抢人抢钱!”
他看到许多人都反对查户口,就产生了一个想法。
他铸造了一颗金印,对大家说:“我在山上捡到一颗金印,这是老天暗示我要成为新王啊。”
“现在的户口制度太不得民心了,有谁愿意跟我起义吗?”
“我愿意,我愿意。”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响应声。
唐寓之很快组织了一支庶族队伍,带领他们开始了反抗运动。
唐寓之派人封锁了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并派军队攻占了新城、桐庐和富阳。
第二年春天,他们又攻克了钱塘(今浙江杭州),自称为帝,立下儿子为太子,任命弟弟唐绍之为扬州刺史。
之后,唐寓之又派军队进攻东阳,杀死了东阳太守萧崇之。
接着又出兵攻打山阴(今浙江绍兴县),攻下了山阴后,唐寓之的军队在浦阳江畔被齐军打败。
在浦阳江畔失利后,唐寓之改变了战略,撤退至钱塘。
不久,齐武帝派出朝廷的禁卫军数千人围攻钱塘。
起义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庶族地主的子弟,他们没有接受过训练,面对朝廷的禁卫军的强大气势,有些害怕。
双方交战,他们禁不住官府禁卫军骑兵的冲击,纷纷丢下武器逃跑。
最终,钱塘被攻陷,唐寓之被俘并遭到杀害。
唐寓之的起义是由于朝廷清查户籍而引发的。
起义失败后,齐军对起义军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掠夺。
公元490年,南齐政权不得不让步于一些庶族地主,撤销了检籍,实际上承认了冒充士族的庶族地主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