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由鲜卑族人创建的国家,然而朝廷中也有一部分汉族人担任官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崔浩。
由于他辅佐过魏国的三代皇帝,他被称为三朝元老。
423年,魏太武帝登基,他周围的人对崔浩心生嫉妒,向太武帝进谗。
尽管太武帝明白崔浩受到了诬陷,但是由于进谗的人太多,他不得不将崔浩免职。
但有重大事情犹豫不决时,太武帝仍会召见崔浩商议。
427年,太武帝商讨消灭赫连夏的事情,群臣都持不同的意见。
崔浩认为此时正是伐夏的良机,太武帝因此下定决心伐夏。
魏军屡战屡胜,最终攻克了夏都统万。
429年,太武帝想要北伐柔然,群臣都不赞成。
于是太武帝召见崔浩商议,崔浩劝说太武帝北征柔然。
张渊等人质问崔浩说:“柔然之地不能耕种,得了也没用。”
“而且,如果刘宋趁机北伐,我们该怎么办?”
崔浩回答说:“柔然之地水草丰美,怎么能说没用呢?”
“柔然以为朝廷不敢北征,肯定没有防备,只要我们发动攻击,必能获胜。”
“刘宋只是外强中干,并不会北伐。”
太武帝采纳了崔浩的建议,率军北伐,果然柔然没有防备。
魏军出其不意,打败了他们。
而刘宋则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北进。
430年,太武帝得知赫连夏与刘宋勾结,想要消灭赫连夏。
群臣依然反对,认为西征赫连夏会导致刘宋趁机伐魏。
崔浩对太武帝说:“赫连夏与刘宋勾结,双方互不信任,都希望对方先伐魏,他们自己则保持实力。”
“现在正是伐夏的时机,一定会成功。”
太武帝听从了崔浩的建议,率军西征,成功灭了赫连夏,并封崔浩为司徒。
439年,太武帝想要消灭北凉,征询了崔浩的意见。
崔浩说:“沮渠牧犍是个懦弱之人,他的诸弟也不服从他,趁机伐凉,必定会成功。”
奚斤等人反驳说:“北凉之地缺乏水源,如果我们大军讨伐,凉人肯定坚壁清野,我们没有水源,无法取胜。”
崔浩说:“胡说八道,《汉书》上说凉州牛羊众多,没有丰富的水草,怎么能养那么多牛羊呢?”
李顺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亲眼见过,你怎么能这么说?”
崔浩立即反驳:“你们收了沮渠牧犍的贿赂,以为我没有亲眼见过,就能骗到我吗?”
太武帝训斥了奚斤、李顺等人,率军灭了北凉。
崔浩擅长写文章,经常有人来求他代写各种文字。
有一次,有个名叫冯汉强的人去世了,家属来请崔浩为他写墓志铭。
崔浩一听,发现冯汉强的名字恰好暗示着汉族的强大,这对于鲜卑族人来说是个敏感问题。
崔浩思考了一下,最终将墓志铭改为了冯代强。
这里的“代”字是替代的意思,而且,北魏以前的国名正是代国,冯代强也暗示着代国的强盛。
果然,墓志铭写完后,鲜卑族人看了非常高兴,崔浩成功地避免了一场风险。
然而,即使再小心谨慎的人也会犯错误。
崔浩有个弟弟,将女儿嫁给了来自南方的贵族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并不是真正的王族子弟。
崔浩查看了古代族谱,发现王家的人世世代代都长着酒糟鼻子。
而王慧龙确实长着大鼻子,所以他是真正的贵族!
崔浩非常高兴地宣布了这个发现。
这句话很快传开了。
在一个由鲜卑族人掌权的国家中,只有鲜卑贵族才能被称为贵族,王慧龙算什么呢?
崔浩的话明显是在贬低鲜卑族人,一些鲜卑的大臣们找到了机会。
太武帝也对此事非常愤怒,立即召见崔浩,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崔浩晚年,他开始与高允等人一起编写北魏的国史。
崔浩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描述历史,不能美化国家的丑陋,更不能颠倒黑白。
他和其他人一起完成了国史的编写,并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国都的大路旁边。
鲜卑的大臣们一看,顿时炸开了锅。
“怎么什么都敢往上写啊?这不是在揭我们的老底,骂我们的老祖宗吗?”
他们嚷嚷吵吵着,立刻搬来了皇帝。
太武帝一看,更是怒火中烧,原来国史上把鲜卑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都原原本本写了出来。
“快把崔浩绑来见我!”他气得大叫起来。
此时的北魏国富民强,实力雄厚,像崔浩这样的谋士已经用不着了,太武帝不再管他是不是三朝元老。
崔浩被押上囚车,推向刑场。
行刑那天,许多人围观,三十多名士兵将囚车围住,向他身上撒尿。
崔浩被淋得浑身脏污,白胡子上沾满了泪水和尿水。
等到凌辱够了,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举起明亮的大刀,一刀砍下,辅佐北魏三朝皇帝的老臣崔浩就这样被杀害了。
与他一起被押上刑场的罪犯,还包括他的家人。
崔家的亲戚们,即使与崔浩关系稍微亲近的几个大族,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投入大牢,这就是北魏历史上的“国史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