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刘义隆是一位聪明能干的皇帝。
14岁时的时候,他被封为宜都王,居住在江陵,精心管理封地内的大小事务,因此备受百姓尊重。
18岁登上皇位,已经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这三位大臣,为哥哥报仇。
宋文帝表面上对这三位大臣加官晋爵,充分信任他们,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和琐碎事务。
这三位大臣开始对宋文帝保持戒心,担心他会为已故的刘义符复仇,因此他们始终保持警惕,并做好了军事准备。
他们密谋让谢晦驻守荆州,一旦朝廷发生动乱,立即出兵进京。
后来他们看出新皇帝对自己没有任何敌意,反而觉得皇帝对他们很信任,逐渐放下了戒心。
宋文帝在表面上对这三位大臣非常信任,暗地里却积极调动军队和将领,为清除他们做好准备。
他先调任亲信王华和王昙到皇帝身边侍奉,又调来亲信道彦之从襄阳到京都担任中领军,掌握宫中的禁军,还让道彦之与谢晦结交成朋友。
除此之外,他还任命谢晦的长子谢世休为秘书郎,留在皇宫里。
有一天深夜,傅亮正在睡觉,有人从窗外告诉他,如果皇帝邀请他入宫,千万不要去,说完迅速离开。
天亮以后,果然传来皇帝邀请傅亮和徐羡之入宫的命令。
傅亮对派来人说:“老臣的夫人病重,等服药后就去内宫。”
派来人离开后,傅亮立刻派人通知徐羡之,自己则骑马逃出城去。
宋文帝得知傅亮下落不明,立即下令屯骑校尉郭泓追捕傅亮。
郭泓带领军队追击傅亮,最终他在傅迪的墓地中被俘,第二天被处决。
徐羡之得到傅亮家人的告密,匆匆骑马逃往城外,在郊外的树林里发现有追兵,意识到无法逃脱,于是停下马,解下腰带,在一棵树上自缢身亡。
这位帮助刘裕建立国家的开国功臣,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谢晦在江陵得知消息后,非常愤怒,立即给好友檀道济和道彦之送去信件,希望他们一起起兵讨伐宋文帝。
檀道济和道彦之回信,表示愿意做内应。
然而,这实际上是宋文帝的一个计谋,谢晦毫不知情。
几天后,谢晦也被捕并处死。
宋文帝通过清除这三位重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他认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关键是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和食物可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义,自己的皇位才能稳固。
当时的农民非常贫困,欠下了很多官债,甚至买不起种子。
宋文帝宣布:“农民对朝廷的租税一律减半,等到秋季收获了粮食再交。”
到了秋天,他发现农民交了欠租之后,第二年的播种又会面临困难,于是再次宣布免除所欠的租税,但以后要努力生产,不得再欠账。
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非常高兴,生产的热情更加高涨。
接着,宋文帝下令全国官吏带领农民好好耕种。
对于缺乏种子的农民,朝廷将为他们提供借贷。
如果某地的生产不好,官吏将会受到处罚。
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为大家树立榜样。
农民看到皇帝重视农业,纷纷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受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尽管农业生产恢复了,但某些地方仍然无法避免发生灾荒。
宋文帝对救灾非常关注。
有一年,江南地区遭受旱灾,水稻无法种植,宋文帝下令改种较耐旱的麦子。
还有一次,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发生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粮食可吃。
宋文帝下令从朝廷粮仓调拨了几百万斛米,用船运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那时候,许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时机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
因此,宋文帝经常下令进行户籍清查,将农民及其土地登记在朝廷的户籍册上,以防止大地主侵占。
同时,土地多的地主,要向朝廷多交租税。
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宋文帝为了贯彻执行所制定的政策,他很重视官员的选拔。
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南梁郡太守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
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
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还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的举措,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宋文帝在位30年,他诛杀权臣,修明政治,压抑豪强兼并,清理户籍。
宋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