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年,刘裕在临死前指定太子刘义符继位,由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等人辅政。
刘义符是刘裕的长子,小时候与不良人物交往密切,行为不端。
由于刘裕是一位武将,长期忙于战争和权力斗争,无法顾及儿子的教育。
加上他年老得子,过度溺爱,导致几个儿子的品德才能都不符合封建正统观念。
刘裕死前就对刘义符很不满意。
谢晦曾劝告刘裕说:“您应该考虑远一点,皇位继承十分重要,不能让无才无能之人继位。”
刘裕听后,命谢晦考察二儿子刘义真。
谢晦认为刘义真有才无德,不适合做好个皇帝。
由于其他儿子还年幼,刘裕就没有考察他们,最终还是让长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
刘义符即位后,不守礼仪,沉迷游戏,不理政务,喜欢军事训练,大肆挥霍,造成国库空虚。
大臣范泰上书劝谏刘义符,说:“不应过度训练,这些过失可能给敌对势力提供机会。”
然而,刘义符不予理会。
当时,被灭亡的晋宗室司马休之和司马楚之投降了北魏,司马文荣等人逃往河南,他们一直想颠覆刘宋政权。
那时候,北魏攻占临淄,围攻东阳,占领虎牢,夺取河南大片土地。
江南的重镇会稽郡,还发生了富阳孙法光的叛乱。
刘义真身为南豫州刺史,与陈郡的谢灵运、琅邪的颜延之关系过于亲密,声称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就让二人为宰相。
这又是一股觊觎皇位的力量,可能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刘宋建国才四年,基础还不稳固,威信不够,国内外都忧心忡忡。
作为顾命大臣徐羡之和傅亮担心统治集团可能发生分裂,高级士族对刘宋皇室并不是真心拥戴,他们可能趁机复辟晋室。
低级士族和高级士族之间也存在隔阂。
尽管刘裕以高级士族陈郡的谢晦为辅政,但他对谢晦也不放心,临终前告诫刘义符要警惕谢晦。
因为谢晦与不愿合作的高级士族存在复杂的联系,所以不能确定他是否一直忠于刘宋皇室。
但由于谢晦最早与新王朝亲近,他的辅政可以减少高级士族的对立情绪。
就连徐羡之对谢晦也不放心,曾怀疑谢晦有异心,想将其杀掉,但被傅亮坚决反对而作罢。
就在这时,徐羡之、傅亮为了挽救宋王朝和保住自己的地位,决定废帝另立。
按照次序,应该是刘裕的第二个儿子刘义真继承帝位。
可是刘义真的德行轻浮,谢晦曾告诉刘裕,刘义真不适合当君主。
刘裕在临终前,将刘义真调到南豫州担任刺史,以防止他争夺帝位,命令宋少帝等人,如果刘义真不悔改,就将其废黜。
刘义真并不适合当皇帝。
徐羡之、傅亮和谢晦等人利用宋少帝和刘义真之间的矛盾,请求废除刘义真为庶人,将他流放到新安郡,然后将其杀害。
接着,他们向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告知了废立计划。
424年六月,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宋少帝废除,封为营阳王,关押在吴郡,不久后将其杀害。
这标志着徐羡之、傅亮悲剧的开始。
废除宋少帝后,侍中程道惠建议羡之等人拥立刘裕的第五个儿子,即是南豫州刺史刘义恭,因为他年纪小,容易控制。
徐羡之、傅亮等人,则选择了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的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即是宜都王刘义隆,认为他更符合当君主的条件。
因为按照次序,应该轮到他继承帝位,而且刘义隆的声誉和名望也不错,还有很多吉兆出现在荆州界内。
傅亮亲自率领大批官员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以皇帝的仪仗迎接他。
刘义隆表示同意前往建康。
但是宜都王和他的亲信听到宋少帝、刘义真的死讯后,都犹豫不决。
只有他的府佐琅邪王华、王昙等人,建议他前往。
他们分析说:“刘裕对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声望很高,虽然继承人不好,但民心未失。”
“徐羡之、傅亮等人因为得到刘裕的提拔才能够取得如此地位,自然不会有异心。”
“徐羡之等人认为刘义真严厉专断,担心将来不被容纳,而且知道宜都王仁慈宽容、天下闻名,才会越过老二立老三,希望得到宽恕。”
“而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和王弘五人一起立下了功劳,地位相同,谁会让步呢。”
“即使他们心怀不轨,形势也不允许。”
“废去的皇帝如果还活着,他们担心将来受害,所以先下手为强,杀了他。”
“这些人还想稳定握有的权力,因为年幼的君主需要他们的支持。”
在刘义隆的原部属的密切保护下,不敢接近傅亮带来的百官和军队。
刘义隆的护卫朱容子拿着刀站在刘义隆的车船外,数十天都不离左右。
刘义隆最终东下建康,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宋文帝。
徐羡之和傅亮的“废昏立明”安定了人心,使得宋王朝得以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