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无声,京人避让,无论多张扬跋扈的公子都不敢在这一天让自己的骏马喧闹,世人即使有再多的哀怨都败给了这一天的阳光。整条京都街上无人敢大声喧哗,顶多也就是三五聚群,小声议论着何处的书生,谁家的公子又走进了今日考场。
对,今日科举大考。
考场设在京都西都,若是此日有幸在京都游上一圈的话,定会被这浩浩荡荡的考生队列震慑住。王林便是在这考生队伍中,一袭白衣,一张俊美的面孔,跟随其他考生一道走进考棚。
与众多富家子弟站在一起,王林虽不显得多起眼,但也能看得出气度非凡。
考棚不大,恰容一人。尽管待在这狭窄的考棚中好不自在,但无一考生怨言,都只是安静地坐在考棚中,等候监试官的口令。
巳时,考钟鸣响,考试开始。考生拿到试卷后,有人皱眉,有人欢喜,有人乱了心神,有人稳健落笔。
王林拿到试卷,先看了一眼考题,大都是他平时圣贤书中所读的那些,于他而言并没有多大难度。只是看到最后一道试题时,他浑身一颤,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请阁下谈一谈对轮回的看法?”题目是这样问的。
考场一片静寂,除了笔墨在试纸上飞舞的摩挲声外,再无半点声响。考生或奋笔,或挠头,或轻扬嘴角,或皱眉叹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状态,这也是他们对先前付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回馈。
四名监考官来回巡逻,看看这位子弟,瞅瞅那位学子,有失望,有赞赏,似是从各位考生答题的状态就已看透了他们的前途与未来。
而要说其中一位最吸引监考官的书生,那便是王林了。
只因王林只用一个时辰,便将前面考察书中内容的试题作答完毕,仅留最后的“轮回”一题。
而其他考生大多才只作答几题,即使是快一些的也才只作答一半。
于是王林在诸位监考官眼中已然夺得头筹。
只是在此之后,王林便放下了笔,坐在考桌上,静静地望着最后一道试题。
几位监考官走过,看到王林正静心思考最后一道试题,目中赞赏之意更浓。
一个时辰过去了,王林仍未动笔。此时为时四个时辰的科考已经过去了一半。
大多考生的试题都已完成了大半,但仍未能追得上王林。
监考官走过,在王林的考棚前稍一停留,便匆匆离开。
陆续地,已经有考生完成了前面试题的作答,开始对最后一题动笔。
但王林仍未动笔。
直到大多数考生都已开始作答最后一题,此时又过去了一个时辰,距离科考结束仅剩最后一个时辰。但那道最能考验书生水平与能力的“最后一题”,王林仍是一片空白。
此时几位监考官竟急了起来,来回在王林考棚前踱步,甚至有一位监考官直接停在了王林的考棚前,不满意地奋力干咳两声,而王林只是抬头一看,便低下头去继续思考,不动笔。
考场上其他考生都在奋笔疾书,笔迹龙飞凤舞,只有王林低下头看试题,不动笔,不急不躁,不愠不火。
监考官见状,急躁而又无奈地叹了口气。
直到又半个时辰过去,有的考生已经收笔,看向自己的试卷时露出一脸满意的笑容。而此时距离科考结束只有半个时辰的时间,王林终于提起了笔。
监考官惊讶,但已不对他抱有多大期待。
“轮回一道,某不敢解,仅持愚见,不可算天。余尝于梦中受轮回大道,盖知轮回之事,实属虚妄,非吾等凡人所能参悟。但方才又细细冥想,方知天道却是虚妄。吾等凡人生命便是轮回,一世为轮回,两世为轮回,万万世皆为轮回。或我前生为游鱼,或我来生为青鸟,此命数皆为天道,而吾又不愿去信天道。故轮回便为吾自身,吾生之处,为轮回,吾亡之处,亦为轮回......”
王林提笔书写,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几位监考官又提起了对他的兴趣。
匆匆,半个时辰过去,考钟鸣起,科考结束。王林也恰好在此时停笔。
监考官一一收起考生的试卷,考生也一一走出考棚,走出了西都。
待考生都走完之后,几位监考官便迫不及待地抽出了那位奇怪考生的试卷。
一位儒学气息稍浓的监考官捋着胡须,满目赞赏地浏览着王林的试卷,过程中还时不时满意地点头。待看到最后一题时,他忽然眉头紧锁,翻阅试卷的手开始颤抖,他的嘴唇喃喃蠕动,想要说什么却说不出。
另一位监考官察觉到了异常,便拿过那张试卷,品味起来。少顷,大惊失色:“这......这......”他一只手指着试卷,语无伦次。
“何事如此惊慌失措?”迎面走来了一位官袍男子,披散着半白的头发,一身大儒之气尽显。
“回苏大人,这有一位考生半个时辰作出的文章,实在惊艳。”那第一个看过王林文章的监考官拱手作揖,毕恭毕敬地回答道。
苏大人接过了王林的文章,不动声色,细细品读起来,只是这一品读便又是半个时辰,身旁几人只能看到苏大人把文章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来来回回也不知看了多少遍。
到最后,苏大人才将那张试卷翻到首页,看到了那位考生的名字。
“他叫,王林。”苏大人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