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红军会师吴起镇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145字 发布时间:2023-06-08

上一章正说到,红军在十月七日这一天翻越了龙盘山。当天晚上,中央纵队在青石嘴以东的小岔沟、阳洼、乃河一带村庄宿营。毛泽东住在阳洼村东头张有仁家的一孔窑洞里。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住在西北地区的窑洞里。

十月八日早上,红军分两路向白阳城前进。右路一纵队经砂河、羊房;左路二、三纵队经海口与任山河,两路部队隔茹河齐头并进。

红军在任山河遇到马鸿宾三十五师的三十六名运输兵,这些运输兵从来没有看到过红军,但是早就听说红军的标志就是军帽上缀有红色五角星,而且听说红军很厉害,简直像天兵天将,像腊子口那样的险关轻而易举就攻破了。

还听说就在前面不久过了岷山,运输兵刚才还在议论红军过岷山的问题,认为如果不是天兵天将,岷山是一定过不了的。

现在忽然在这些运输兵面前出现了军帽上有红五角星的部队,只见军帽上有红五角星的部队刚刚拉开架势要开枪,运输兵早已一个个吓得魂不附体屁滚尿流,一齐跪下磕头如捣蒜般的求饶。

红军战士们莫名其妙,毫不费力就捡了一个大便宜,不但俘虏了三十六名善于驾车的运输兵,而且三十六俩马车上的军用物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浮财。

红军继续前进。当华山团到达古城以东的温沟,团长耿光从望远镜里看到,一支部队出现在前面,队伍拉了很长,看起来人数不少。团长耿光与政委钟权商量说,前面的敌人很可能是马鸿宾三十五师的一部,于是命令部队立刻隐蔽起来构筑阵地,等敌人靠近到我军射程以内再给敌人打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果然没有防备,大摇大摆地进入华山团的阵地。随着耿光的一声命令,五挺机关枪和各种型号的步枪一齐吐出火舌,手榴弹爆豆般的在敌群中爆炸。敌人措手不及,丢下一片尸体慌忙四散奔逃。

根据俘虏交代,他们是马鸿宾三十五师的两个营,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红军就来了。

红军继续向着白阳城方向前进。这时候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命令一纵队四大队为全军前锋,四大队天明到达白阳城,这时候在白阳城担任守城任务的国军邓宝珊新一军的两个连都还在睡梦之中。四大队的指战员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了岗哨进入敌人营房,当正在酣睡的国军官兵被红军的大声命令惊醒,看到的却是枪口对准了自己。

没说的,只得按照红军的命令穿好衣服,高举着双手到红军指定的位置集合,接受红军的训话和处置。

当天中午,红军大部队相继到达白阳城,正准备吃饭,突然听到了轰隆隆的声音,红军对敌人飞机很敏感,立即分散隐蔽起来。敌人飞机刚刚过去,红军刚刚端起饭碗,又听到报告,敌人追上来了。

于是红军顾不上吃饭了,放下饭碗准备战斗。按照司令部紧急指示,红军分两路继续前进。左路二、三纵队向北上山,经史家崾岘、李岔、祁家小岔等地,晚上到了王洼一带宿营。

右路一纵队继续向东挺进,经任湾、吴塬,在城阳东北上长城塬,来到赵家山畔、乔渠一带宿营。

毛泽东仍然随一纵队行军,当晚住在乔渠村乔生魁家。

在赵家山畔,红军没收了大财主赵维新的两百多只羊和两百多石粮食,发了一笔不小的浮财。

十月九日,毛泽东随右路一纵队一起从长城塬出发,经过刘塬、米塬、和沟等地到达孟家塬与左路二、三纵队会合,出彭阳县境进入甘肃镇原县境。

十月十日,毛泽东随右路一纵队到达固原三岔,与刘志丹派来的交通员相遇。知道刘志丹就在吴起镇,派他来接陕甘支队的。当晚,红军在三岔宿营。毛泽东住在三岔镇街道西面的天主教堂里,周恩来、彭德怀等住在教堂附近的窑洞里。

十一日,红军离开三岔,经环县继续向陕北方向的吴起镇进发。这一天,红军进入了吴起县境内。毛泽东给警卫员们说起吴起县的来历。

毛泽东告诉大家,二千三百多年以前,中国还在战国时期。那时候,这一带是魏国的属地。魏国有一位叫白起的大将军,是中国战国初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和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在鲁国、魏国和楚国三国当过将军,他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尤其在军事上有极高的成就。

他在魏国的时候多次大败秦军,秦国河西的地盘都被他占领,因而成就了魏文侯的霸业。总的来说,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是用他的名字做县名。还有呢,今天我们要赶到的地方叫着‘吴起镇’,也是用吴起的名字起名的,因为吴起曾经在这里驻军。”

傍晚时分,右路一纵队到达一个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前面似乎有一个市镇。由于近来一段时间红军看到过许多村子都是成片的窑洞,居民都是住在窑洞里,红军在宿营地也常常住在老百姓的窑洞里,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几乎每到一个村子宿营都是住在老百姓的窑洞里。

现在出现在红军面前的应该是在一个坡度不大的斜坡上,比较整齐地排列着许多窑洞门。红军指战员判断,前面一定是一个市镇,也许就是军用地图上的吴起镇。

大家继续前进,一排排窑洞门清晰起来。果然窑洞不少。这时候前面有几个老百姓站着不动了,他们都把眼睛呆呆地瞪着红军头上的帽子,忽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其中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大声问:“你们是刘志丹叔叔的部队吗?”

“你们知道刘志丹叔叔?”

“知道,刘志丹叔叔就住在这里。他可是红军的大官呢。”

“好啊,带我们去见刘志丹叔叔?”

少年高兴了,一边哼着红军听不懂的歌曲一边在前面手舞足蹈地在前面带路。

转过一个小山坡,看到路旁的窑洞门口站着几个人,少年大声说:“红军叔叔,他们也是红军,他们说是来找刘军团长的。

几个红军战士立刻迎上来问:“你们是陕甘支队的?”陕甘支队先遣队的红军战士指着军旗说:“你们看,我们可不是冒牌货。”

几个哨兵做一个表示“请”的手势,让开了道路。其中一个人在前面带路。这时候从窑洞门口走出许多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头上有红五星军帽,人越来越多,形成长长的队伍。

两支队伍终于会合在一起了,人们互相握手,问寒问暖。就在这时候,中央机关赶到了,刘志丹看到一个高大魁梧而且又英俊的大汉被许多人簇拥着走来了,凭着经验,刘志丹判断那个人一定是毛泽东,立刻迎上来大声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就是毛主席了。”

“啊哟哟,你也好眼力,一下子被你看出来了,你一定就是刘军团长了?”

“是啊,毛主席啊,总算把你们盼来了,你知道我们有多想你们吗?可以说是盼星星盼月亮,好啊,现在你们来了,我们也有了依靠,我刘志丹奋斗多年,总有孤军奋战的孤独感。现在你们来了,奥,周政委和朱总司令也……”

“看来我还需要介绍一下:这位是张闻天总书记,这位是周恩来政委,这位就是井冈山朱毛红军的朱总司令。”毛泽东介绍说。

刘志丹跟张闻天、周恩来和朱德等一一握手。然后带着大家从一个窑洞洞门口走进去,洞门的过道一丈左右,窑洞呈长方形,宽一丈二尺左右,长二丈四五,洞壁的直壁高度在八尺以上,洞顶为拱形。

刘志丹介绍说:“这个窑洞就是我们军团部办公厅的会客厅了。我们陕北可不能跟你们江西的苏区相比,南方人都住地面上的平房和楼房,而我们陕北只能住在窑洞里,开始一定不习惯的。还请各位将就了。”

“刘志丹同志,现在这里也是我们的家了,有什么不习惯的?很好的,住在窑洞里,夏天凉快,冬天暖和,陕北的人民会享受呢。”周恩来打趣说。

张闻天摘下眼镜,一本正经地说:“窑洞式住宅不仅是在陕北流行,其实,窑洞式住宅是整个黄土高原普遍的民居形式。由于黄土高原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并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因此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掘窑洞作为住房,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这正体现了黄土高原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叶剑英听张闻天说了一套大道理,想起自己在广东梅县雁上村老家的住房,也由不住说:“刘志丹同志,不知道你到过我们广东梅县没有。我的老家在广东梅县雁上村,那地方都流行泥砖砌筑的砖木结构房子,我的老家是一座共有十五间房屋的围屋,住房左侧后角边两间是我少年时代的卧房。周围环境优美,远处青山含黛,四野田园青翠,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大家正在闲谈,有人叫吃饭了。刘志丹带着大家去餐厅吃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