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退隐后,编写了一篇关于世外桃源式田园生活的故事《桃花源记》。
故事中,武陵的一位渔夫驾着小船在一条溪水中捕鱼。
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一个地方,溪水两岸是无边无际的桃林,树上的桃花盛开,树下的花瓣飘落。
渔夫好奇地前行,想看看桃林到底有多大。
穿过桃林,他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洞口,似乎是溪水的源头。
渔夫靠近一看,发现洞里有一点亮光。
他将船系好,在洞里钻进去,不一会儿就从另一端出来,来到了一个山谷。
这里的土地平坦,田地中的稻浪翻滚,桑树和翠竹环绕着整齐的房屋。
人们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道路纵横交错,人们往来不绝,欢声笑语、鸡鸣狗吠声此起彼落。
渔夫走近他们,发现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过着悠闲愉快的生活,只是他们的服饰与渔夫的不同,好像不是晋朝的人。
这些人看到渔夫后大吃一惊,一个老人上前询问他,渔夫讲述了自己到达这里的经历。
天色渐晚,渔夫准备告辞,但这些人非常热情好客,不肯让他离开。
老人邀请渔夫到家里,杀鸡设酒,热情招待。
村里的人听说山外来了个人,纷纷前来探望。
渔夫看到这些人毫无恶意,安心下来,反过来询问老人这里的情况。
老人说:“他们的先祖在秦王朝末年的战乱中,带着家人和一些愿意随行的乡亲来到这座山中避难。”
“后来发现这里既适合种田又适合居住,出山的通道也非常隐秘,不用担心受到战乱的波及,所以就决定世世代代在这里定居。”
老人又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了?”
渔夫发现他们不知道晋朝是哪个朝代,甚至连取代秦朝的汉朝也不知道。
于是渔夫尽力把自己所知道的各个朝代的兴衰告诉了他们。
这些人听了非常感慨。
老人说:“山外的人真是不幸,自秦末以来一直遭受战乱之苦。”
“庆幸我们的先祖明智,带领大家居住在这里,过着隐世的生活!”
几天过去了,村里的人轮流邀请渔夫到各家做客。
渔夫离开时,他们再三嘱咐他:“山里的人与世无争,不愿受到世人的干扰。”
“你一旦离开,一定要保守秘密。”
没想到,渔夫回到家后忍不住,向郡太守报告了自己奇异的经历。
太守立即请他带路,派人前往寻找。
当时,渔夫从山洞出来,顺流而下时,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
但当渔夫带领人们找到溪水后,发现溪水上游有很多支流,不知道哪一条通往桃林,众人四处寻找,却找不到渔夫的标记,只能失望地返回。
田园生活并非都如诗歌般美好,它也有严酷的一面。
尽管陶渊明努力耕作,但是常常无法维持温饱。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越来越贫困。
收成好的时候,他还能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享受着欢言酌春酒和园中蔬菜的摘取;遭遇天灾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挨饿断炊。
由于借贷,他还遭受过羞辱。
他的朋友们,有时会自愿帮助他。
423年,文学家颜延年出任始安郡太守,特地拜访陶渊明,亲眼目睹了他负债宴请客人的窘境,离开时留下了两万钱作为酒资的费用。
贫困和饥饿并没有改变陶渊明高尚的品德。
归隐之后,他从不为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所动摇。
424年,檀道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他上任后,专程拜访了陶渊明。
这时正值谷物旧粮已用尽,新粮尚未丰收的季节,陶渊明家已数日没有炊烟,他饥饿得连起床都困难。
檀道济进屋后,看到了四壁空荡的家,摇了摇头。
看着床上一脸憔悴的陶渊明说道:“孔子说贤者的原则是在政治混乱时退隐,政局安定时进仕。”
“如今是天下安定的时代,你为何还要自讨苦吃呢?还是出来做官吧!”
陶渊明艰难地坐起身,严肃地回答道:“我陶潜不敢自称为贤者,但我的志向在田园而不是朝廷!”
檀道济见言不合意,便告别离去,在离开前,他赠送了一些粮食和肉给陶渊明。
由于田地受到水灾的影响,陶渊明不仅面临着燃眉之急,还有秋收无望的远忧,所以迫切需要食物,但他鄙视檀道济这样利欲熏心的人,坚决拒绝接受。
他表示说:“宁愿挨饿,也不愿卑躬屈节地向权贵们乞食。”
427年秋天,陶渊明在贫困和饥饿的折磨下倒病。
他自知病势不起,为自己写了《挽歌诗》来表达死后的心情,诗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他以睿智和平静的心态迎接死亡的到来。
他还写了一篇《自祭文》肯定了自己后半生隐居田园、艰苦自励的生活道路。
同年十一月,他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
陶渊明在田园隐居生活上经历了困苦,但在诗歌创作上却非常丰富。
他创造了中国田园诗的新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