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从小就热爱大自然,曾经在庐山、长江、鄱阳湖等美丽的风景游历,并且喜欢在宁静的乡村散步。
年轻的时候,他自称“五柳先生”,模仿庄子的寓言,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街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篇文章翻译:“不知道五柳先生的出身和姓氏,只知道他住在五棵柳树旁边,因此被称为五柳先生。”
“他生活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但并不过于深究每个字句的含义;每当领会到书中的内容时,他会忘记吃饭,感到高兴。”
“他喜欢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常常没有酒喝。”
“亲戚和朋友了解到他的情况,有时会邀请他来喝酒。”
“他会喝个痛快,并希望喝醉;一旦喝醉了,他就会立刻回家,毫不拖延。”
“他住的房子简陋,无法抵挡严寒和酷热,粗布短衣上布满了补丁,饭篮和水瓢常常是空的,但他仍然过得很满足。”
“他经常写些文章来自娱自乐,也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在意得失,从而度过了一生。”
有人称赞他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句话大概是形容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吧?
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坚持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不知道他是生活在无怀氏时代呢?还是葛天氏时代呢?
这篇小传反映了陶渊明青年时期融入大自然,过着朴实真实生活的风貌。
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不久,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辞》一篇。
自责自己做官的失策:“回去吧,田园已经荒芜,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然已经把自己的心当作奴隶,为什么还感到忧愁和悲伤?”
“我悟到了过去的错误,懂得了来者是可追寻的,实际上我没有走远迷途,只是今天变了,昨天不同而已。”
他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描写了回家的情景,船轻轻摇摆,风飘飘吹拂衣裳。
到家时候,充满喜悦和奔跑的欢迎,仆人和孩子们在门口等候。
三条小径已经荒废,但松树和菊花仍然存留。
他带着年幼的孩子走进屋子,装满酒的器具摆满了桌子。
在家中,充满了温暖和满足。
园子里的日子变得有趣起来,虽然门常常关着。
他用手杖散步休息,时常仰头远眺。
他又写道:“云无心地从山岩间出来,鸟儿飞累了就知道回来。”
回去吧,让我安静地结束交游。
欢乐亲戚的言谈,以音乐和书籍消除忧伤。
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在西畴地里忙碌。
他决心与上层社会断绝联系,隐居乡间,与亲人和邻居们共享田园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归田后,尽情享受着自然风景和田园生活的乐趣,进入了他创作田园诗的黄金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受人喜爱的田园诗。
有些诗描写了他的家和乡村:“方圆十多亩,有八九间草房。”
“榆树和柳树在后院遮荫,桃树和李树在门前开花。”
“远离闹市的村庄,依依的烟雾弥漫着。”
“狗在深巷中叫着,鸡在桑树上啼鸣。”
还有些诗描写了他与邻居亲切的交往:“端着新酿的酒,只有鸡在近邻的屋子里叫着。”
“阳光渐暗,我点燃了荆薪当明亮的蜡烛。”
“欢乐来了,短暂的夜晚已经过去,天亮又复归来。”
乡村中还有一些志趣相投的读书人,或在春天,或在秋天,陶渊明常常邀请他们一起登高写新诗。
大家互相喊门,有酒可以品味。
还与他们一起讨论诗文,共同欣赏奇文,互相解疑难。
有些诗还描写了他辛勤的劳作和对收获的期待:“在南山下种豆,草丛茂盛,豆苗稀疏。”
“早晨整理荒废的草丛,带着月光拿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茂盛,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湿了也不足惜,只要愿望不违背。
自从陶渊明隐居后,似乎沉浸在田园生活中。
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人通过从低头采菊到抬头见山这顷刻间悠然自得的感受,通过凝视傍晚的山色和归林的鸟影,写出自己归隐后欣慰、宁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