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红军突破腊子口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192字 发布时间:2023-06-08

历史常常给人们留下遗憾。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份电报招致了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的分裂。

为了避免豆萁相煎的悲剧在红军中重演,毛泽东于九月九日凌晨突然率领红一方面军的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从驻地出发,脱离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部队秘密连夜北上,两支红军部队经过反反复复的口水战,最终走向了分裂。

到九月十日,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由川甘边界的河西出发北上。同时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号召全党和红军拥护中央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并严肃指出“南下是绝路”。

十二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十四日,中央再一次给张国焘发报,力图说服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

但是中央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失败了,张国焘于十五日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十八日,张国焘命令红军左路军由阿坝和包座地区南下,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和第三十二广大指战员不顾饥饿再一次过草地,于下旬回到马尔康地区的党坝和松马塘等地。

九月十一日,北上红军到达俄界。第二天,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背靠一个可靠的地区是对的,但不应靠前面没有出路、后面没有战略退路、没有粮食、没有群众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到甘肃才对,张国焘抵抗中央决议是不对的。”

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方针是错误的。中央同张国焘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政治形势的分析与敌我力量估量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

  俄界会议决定,把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成立五人团领导军事工作。

九月十三日,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沿白龙江东岸前进,穿过深山峡谷和原始森林,十六日,先头部队红四团在前进中击溃国军新编第十四师第六团的阻击到达腊子口。甘肃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安排两个营的兵力在腊子口层层构筑工事,还部署了三个团的兵力纵深把守住腊子口山后的天险要道,企图阻断红军北上之路。

当地民谣说:“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敌人在此构筑的工事更无异于给腊子口这个虎口装上了利齿,想一口吞噬红军。

腊子口山口只有八九丈宽,过后就是甘南的开阔地带。如果胡宗南等增援部队赶到,把山口严密封锁起来,要进入甘南就十分困难了。

腊子口在迭部县东北,是迭部通往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孔道。腊子口是藏语的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正如它的名称那样,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岸的悬崖上林木茂密,道路陡峭而狭窄,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甘肃国民党军队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以腊子口为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阻挡在腊子口以南的峡谷中。

这时候,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后侧有从四川跟来的刘文辉的川边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

毛泽东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九月十六日,毛泽东随一军团来到腊子口外。在离腊子口不远的朵里寺,向林彪、聂荣臻、罗瑞卿、刘亚楼等人部署腊子口战斗。

聂荣臻和林彪从朵里寺毛泽东的住处出来,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前面高峻的腊子山正锁在云雾里。白龙江的支流石沙河从栈道底下奔腾而过。一尺多宽的小小栈道,被荒草和枝条掩着。他们顺着这条小径一直前进到二师师部,与左权一起实地勘察了地形,对二师师长陈光和政治委员肖华布置了攻打腊子口的任务。

腊子口,可谓险峻已极。长征途中他们经过的险关不算少了,但像这样险恶之地还没见过。小小的口子,不过八九丈宽,两面都是绝壁,形成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湍急的腊子河从这道缝隙里奔流而下,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成了两山间唯一的连接点。木桥把两边的绝壁连接起来,要经过腊子口,除了通过这小桥别无他路。

桥东头顶端丈把高悬崖上筑着好几个碉堡,四挺重机枪对着我们必须经过的三四十米宽、百十米长的一小片开阔地。透过两山之间三十米的空间,可以看到口子后面是一个三角形的谷地,山坡上筑有不少工事。

敌人在桥头筑有坚固的碉堡,桥西是纵深阵地,桥东山坡上筑满了三角形碉堡。敌人在腊子口后面的仓库里屯积了大批粮食,做了长期死守的准备。桥头守军两个营。整个腊子山梯次配备了一个旅。在岷州城内,还驻扎着鲁大昌四个团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增援。

 攻打腊子口的是二师四团,由六连担任主攻。红四团决定,正面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

另派三个连做迂回部队,迂回部队由第一营一连、二连和侦察连组成,由团长黄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人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敌人占领隘口的目,正面强攻部队由第二营担任,六连为主攻连队。

毛泽东多次派人到军团指挥所,问六连突击队的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

入夜,战斗打响了。聂荣臻听着口子上传来的手榴弹的爆炸声,派人了解战斗进展情况,知道仗打得很艰苦。

由于口子太窄,敌人用手榴弹控制了木桥前面那段隘路,五十米的路面上铺了一层手榴弹破片和没有拉弦的手榴弹,有的地方已经堆了起来。战斗刚刚打响,六连已伤亡多人。

凌晨两点,林彪和聂荣臻命令六连撤下来休息,重新组织进攻。

他们来到四团指挥所,组织指战员共同想办法,经讨论决定:仍以六连正面进攻,吸引住敌人;以一、二连从腊子口的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背后去进行突袭。

究竟怎样攀登这样笔立陡峭的崖壁呢?有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人是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负责带头攻打腊子口。他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子钩住岩缝,像猴子那样攀上险峻高耸的绝壁,然后从上面放下绳索,迂回部队便顺着这条绳索一个一个地都攀上去了。可惜这个苗族小战士只留下了外号,没有留下姓名。

这时,林彪、聂荣臻、左权就站在相距两百米远的栈道旁边的树林里,敌人的子弹不时飞进树林,二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刘发英就是在这里中流弹负重伤后牺牲的。

主攻的六连重新调整部署,组织敢死队,隐蔽地接近到桥的这一端。一个战士抓着桥下横木过桥时掉迸了激流,把敌人惊动了,敌人向桥下猛烈射击,从而也就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连长胡炳云乘机带着人冲上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腊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升起一颗表示迂回成功的白色信号弹。

白色信号弹刚从高空闪烁着徐徐下降,红色信号弹接着升起。

放信号的是四团通信股长潘峰,他只顾高兴忽略了上前一步便是悬崖,就这样从悬崖上滚落下来,多亏一条小路把他挡住了,才没掉进激流。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天已拂晓,发现敌人正向后溃退。

晨曦中,总攻部队开始过河。全团的轻重机枪一齐向隘口炮楼逃出来的敌人扫射。六连敢死队的同志更是威风,连步枪也不用射击了,一个个身背马枪,抡起雪亮的大刀冲向独木桥,向敌人左砍右杀。

经过两个小时的冲杀,六连敢死队突破了敌人设在口子后面三角地带的防御体系,夺下了一群炮楼。

当腊子口的顶峰披上朝霞的时候,六连敢死队与四团团长王开湘率领的迂回部队胜利会师。

敌人溃败了,逃跑时在老林里放起了火,一时间火乘风势,烈焰腾空,噼噼啪啪之声遍山崩响。勇士们在忽闪忽闪的火焰中冲过去对敌人穷追猛打。

 聂荣臻来到腊子口桥头,面对半尺深的手榴弹破片层,伫立良久,慨然长叹。他想,关非不险,路非不难,但是在英雄的红军面前,没有攻不破的险关。

九月十七日凌晨,红四团攻克了鲁大昌部和邓秀廷部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红军的勇士们簇拥着战旗站在腊子口上欢呼,每一个战士的身上都沐浴着血色般的霞光。

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被打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