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张国焘任总政委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547字 发布时间:2023-06-07

上一章正说到,中央政治局于六月二十五日在两河口召开了会议,通过了周恩来的报告提出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责成张闻天为中央政治局起草一个会议决定。

散会后,张国焘跟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和王稼祥等领导闲聊,张国焘问起一方面军的总兵力情况。周恩来告诉张国焘,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八万六千余人,遵义会议时还有三万多人,现在可能只有两万人左右了。

张国焘听了周恩来的话,脸上露出怪怪的表情。张国焘心想,原来你一方面军就这点家底。两万人,只有我四方面军四分之一啊。以如此家底,却要以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的资格领导我们四方面军,这……怎么说呢?有点不合情理啊。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实力对比就在张国焘的脑海里萦绕。张国焘开始萌生不服心理。张国焘开始把实力对比跟关于前进方向问题的争论结合起来考虑问题。是让我四方面军服从你一方面军,还是让你一方面军服从我四方面军呢?张国焘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个比例带进中革军委,然后带进政治局。

六月二十八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胜利的向甘南前进。《决定》还具体提出,必须派出一个支队向洮河与复河一带活动,控制这一地带,使我们能够背靠于甘、青、新、宁四省的广大地区,有利的向东发展。

《决定》还提出,大小金川流域不利于红军大部队的活动与发展,但必须留下小部分力量发展游击战争,使这一地区变为川陕甘苏区之一部。《决定》最后尖锐地指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必须坚决反对避免战争退却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倾向,这些右倾机会主义的动摇是目前创造新苏区的斗争中的主要危险。”

 照顾到会合后的四方面军的强大实力,六月二十九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

六月三十日,中央派李富春、刘伯承、林伯渠、李维汉等组成中央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驻地杂骨脑慰问。张国焘在杂骨脑向中央慰问团表示对中央的不满,当面要求充实红军总司令部,意思很明显,是要求把四方面军的领导人选入红军总司令部。

鉴于事关重大,李富春于七月六日致电中央,报告了张国焘的要求,请中央考虑。

七月九日,张国焘控制的川陕省委又向中央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的人员名单,要陈昌浩出任总政委,敦促政治局速决速行。

为贯彻两河口会议的决定,中央军委于六月二十九日制定了以夺取甘南,赤化川陕甘为目的的《松潘战役计划》,并将一、四方面军分编为左、中、右三路北进。

松潘是控制川甘边的战略要地。松潘古称松州,唐贞观年间,大唐和吐蕃就在此激战,最终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民族联姻。

早在三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进入嘉陵江以西的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攻占了县城九座。四月底又发起土门战役,通过北川河谷西进岷江流域。五月下旬进入茂县、汶川、理番等地,一面迅速派出部队南下前往雅安大渡河方向迎接中央红军,一面在北川、茂县、汶川等地防御川军攻势,同时继续北向松潘胡宗南部进击。

六月八日,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等率领的南下迎接部队占领懋功。其先头部队于十二在达维以南夹金山下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胜利会师。

这时,红四方面军一部正在与松潘及附近的胡宗南部激战,徐向前、陈昌浩不断从岷江两岸开辟战场,中革军委于二十八日作出了松潘战役部署,规定一、四方面军兵分左、中、右三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前进。

左路军共十六个团,由林彪率领,经卓克基、壤口、噶曲河、色既坝,向两河口前进;

中路由十个团组成,由徐向前率领,经马塘、壤口、墨洼、洞垭,向黄胜关前进;

右路由十二个团组成,由陈昌浩率领,经黑水、芦花、小姓沟等地向松潘城前进。

另由八个团组成岷江支队,由王树声率领,其中四个团于岷江东岸控制北川至茂县一线阵地,继续阻击和牵制川军,并吸引胡宗南部南向。由四个团组成懋功支队,由何畏率领,掩护北进作战和巩固后方。

中革军委于二十九日当天正式下达了《松潘战役计划》,红一、四方面军随即分路北上。当日,率红一军团进至马塘的林彪致电军委,报告前方是大片草地,且路太远,而黑水、芦花、毛儿盖一带的居民很多,距松潘二百里,由该处可直攻松潘。林彪表示于次日向黑水和芦花前进。

但是四方面军向黑水与芦花进军途中遭遇到了严重障碍。黑水河两岸都是高山峡谷,道路崎岖难行,前面又被胡宗南部和藏族反动武装所占据,并且修筑了大量碉堡和瓦布梁子据点。这样,四方面军的进军遇到了巨大困难。

七月六日,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分别率红四方面军部队从理番、茂县和平夷堡地区出发向松潘前进。八日,敌据点石碉楼与瓦布梁子终于被攻克。当日中午,张国焘致电朱德和周恩来:

“石碉楼与瓦布梁子都已打开,已令沿江部队速取此捷路北上,靠近八十八师、一军团行动。”

十日,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毛儿盖,立即对胡宗南部李日基营进行围攻,李先念率领红三十军第二六七、二六八团,与左权率领的红一军团第四团在哈龙与小羊角塘地区与赶来增援的胡宗南部五个团发生激战,红军哈龙阵地失守。十六日夜晚,李先念指挥红三十军第二六五团等部夜袭哈龙取得成功,敌狼狈逃窜,红军再占哈龙。当日,毛儿盖守敌大部被追歼。

这时候,张国焘再一次提出由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担任红军总政委。陈昌浩则致电中央,提出由张国焘任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任前敌总指挥,周恩来兼参谋长。并且用要挟的口气强调要给军委独断专行的特权。不这样集中军事领导,便“无法顺利灭敌。”

毛泽东说知道张国焘在用实力要挟中央,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毛泽东分析,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这个职务现在由朱总司令担任,他没法取代。但只当副主席,同恩来、稼祥平起平坐,他又不甘心。

张闻天跟毛泽东说:“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毛泽东说:“不行。他要抓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考虑来考虑去,毛泽东说:“让他当总政委吧。”毛泽东的意思是尽量考虑他的要求,但军权又不能让他全抓去。同担任总政委的周恩来商量,周恩来不计较个人地位,觉得这么安排好,表示赞同。

七月十八日,中央在芦花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解决组织人事问题。决定由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委,陈昌浩进入军委常委。这样,在遵义会议后、鲁班场战斗前成立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即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团至此终结。

为了满足张国焘想当红军总政委的欲望,张国焘被推为红军总政委,并规定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

十九日,中革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重新调整了进攻松潘的兵力部署。

二十一日,中革军委决定组织前敌指挥部,徐向前兼任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决定取消红一方面军军团番号,统一改成军。

同时,重新决定了松潘战役兵力区分及部署。许世友为右支队司令,王建安为政委。林彪为第一纵队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王树声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为第三纵队司令员,杨尚昆为政委。向阿坝前进的左支队为第四纵队,司令员倪志亮,副司令员董振堂,政委周纯全。侧后箝制掩护部队为第五纵队,詹才芳为司令员兼政委。

二十四日,前敌指挥部到达毛儿盖,立即指挥部队以多路突击的办法攻打松潘。第一纵队的四方面军部队第八十八与八十九师在李先念率领下猛攻松潘外围。

许世友右支队不仅打通了小姓沟、红土坡与哈龙的联系,而且从西南方向猛攻,夺取了松潘西面重要据点牦牛沟,进逼胡宗南松潘城外西南山头防守阵地。但是,由于松潘那带地形险要,胡宗南兵力众多,凭着碉堡固守,红军火力有限,不论正面突击或是迂回攻击,都没有取得成功。

就在这时候,红军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许多部队都已经断粮,特别是王树声第二纵队,该部本是进攻松潘的主力之一,它集中了四方面军三个军的精锐,但是,由于原在岷江以东长期激战,其中第十一师两个团和三十一军一部,刚从北川和安县交界的千佛山等阵地撤下来,那边后方已无粮供给,每人只带两三天的干粮,过江后又少有粮食补充,在前进至毛儿盖路上,粮食已吃尽,不少人饿死在进军路途。

面对这种情况,朱德与张国焘在二十八日致电徐向前和陈昌浩:“粮太困难,主要二纵队无粮,不能跟一纵并进。”

三十一日朱德与张国焘再一次给徐向前和陈昌浩发报,告诉他们因缺粮及各纵队不能同时北进灭敌,现正计划改变部署。接着,中央和军委决定改为实施《夏洮战役计划》,松潘战役告一段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