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乌江后的红军一反常态,大张旗鼓地喊出“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而部队的行动不是走公路直扑贵阳,而是出敌意外地朝偏向贵阳以东地区行动。
四月一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流长发出“佯攻息烽县城,掩护主力通过川黔公路”的命令。红一军团从息烽县城的西、西南、西北三面进行围攻,将城外国军赶入蚕桑坡与牛角坡等十四座大小硐堡内。
四月二日拂晓,县城内国军九十三师师长唐云山奉命向底寨和下阳朗等地出击。红二师进行了坚决阻击,将其赶回县城。国军五十八师三一五团由黑神庙向县城靠拢。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和扎佐一带,前锋逼近贵阳。
这时,国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九师四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中正十分惊恐,一面急忙命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命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了轿子、马匹和向导,准备随时逃跑。
红一师一、二两团一千六百余人在盘脚营以西及三合土一带高山进行阻击,战斗一小时,将国军三一五团击溃,撤向底寨。
当晚八点,红一军团奉总司令朱德“通过息烽,向东南前进”的紧急命令开始转移。
四月二日晚上,红一师三团由底寨进至阳朗。四月三日早上八点,红一师一、二团在阳朗一线构筑工事,封锁国军九十三师和五十三师向南进发,掩护各军团跨越川黔公路向开阳和修文挺进。国军向阳朗、笔架山、石瑛山发动进攻。红一师凭借工事和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奋战六小时,待各军团全部过公路后,边打边向下红马方向撤退。
当天,红一师三个团翻越狼鸡岭,进入开阳境内。至此,中央红军全部离开息烽县境。
由于红九军团留在乌江北岸执行牵制国军的任务,此时还没有南渡乌江。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留在乌江北岸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天寒地冻,道路泥泞。
因此在完成任务以后匆忙赶到乌江渡口时已经超过了军委规定的时限,留守浮桥的部队已将浮桥拆毁,于是军团领导向军委请示,军委指示九军团向金沙县的底水与沙土以东隐蔽。
还在三月三十一日,红军战士赖海涛、周玉明、王伦仿、陈主星、杨银华、刘贤友等人随部队赶到金沙境地。
此时,正值国军周浑元部挺进乌江,红军也需要南渡。周玉明等人所在的红九军团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必须在四月一日早晨八点在沙土集结,抓住机遇,穿过敌军缝隙迅速渡江。但是国军也快速推进企图将围困红九军团的圈子逐渐收缩,准备歼灭红九军团。
形势十分危急。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何长工立即商议,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必须立即杀出重围。于是就选择老木孔东南面的菜籽坳作为打击国军的前沿阵地。
四月二日,红九军团部命令申副团长率八连去左前方约十里的山地埋伏,并在山上到处插着旗帜,用以迷惑国军。
另外还带上三十多名司号员,虚张声势,以防止国军从右翼迂回。
同时,军团长罗炳辉又命令九团的两个连在正面进行堵截,八团的三个连布防在左面,七团的两个连布防在右面,再派七团的蒋副团长亲率第三连,分别部署在有利位置,三个团的团长和政委掌握机枪排,等候命令,准备断后。布置好大口袋,预备来个瓮中捉鳖。
四月四日,九军团赶到金沙县老木孔,侦察到黔军犹国才的魏金庸师正向这里开进,立即决定打击这股敌人。
清晨六点左右,黔军犹国才部魏金镛师一个旅赶来了,敌人渐渐钻进红军备好的口袋。当国军前进到距离红军第八团阵地只有五六丈远的时候,军团长罗炳辉一声命令,各种枪支一齐突出火舌,敌人如捣蒜般的纷纷倒下。
黔军受到突然打击,一下子被打懵了,糊里糊涂到处乱窜。红军乘机发起猛烈进攻。
这一阵打,黔军一个旅被打得稀里糊涂,经过打扫战场后的初步统计,打死打伤敌人一千八百多人,缴枪一千多支,创造了红九军团在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次战斗,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阻击,撕破了敌人预设的口子,突出了重围。部队于四月五日返回遵义泮水,再次进入金沙县境,最后入大定县向西挺进。
老木孔战斗后,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甩开敌人取道西进,准备在云南东部与主力会合。为了更好地牵制敌人,配合主力行动,红九军团在向西挺进途中故意绕道行进,时南时西,时西时北,使敌人摸不透红九军团的真实意图,无法布置对红九军团的堵截。
罗炳辉乘机顺利渡过了北盘江,完成了摆脱敌人追击的任务。接着又从容攻宣威、夺会泽,巧渡金沙江,孤军征战几千里,在主力侧翼牵制敌人,掩护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
再说红军主力方面的动向。红军各军团在渡过乌江以后,以一部分兵力佯攻贵阳,并沿途张贴“打下贵阳,活捉蒋介石”的标语。由于贵阳兵力空虚,蒋中正急忙命令滇军孙渡纵队火速赶往贵阳增援,红军则乘机越过贵阳南下,向贵州和云南交界处奔去。
但是红军的前进方向还是不够明确,从黎平会议的川黔边,到遵义会议后的川西北,扎西会议后的云贵川边,再到二渡赤水后的赤化贵州,四渡赤水后的黔西南,红军的进军目标不断改变,又不断被迫放弃。
四月十三日,彭德怀向军委建议:迅速西渡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在滇黔边一带谋求发展。
彭德怀认为平彝和盘县为滇黔咽喉,向东西南北都可以出击,敌人封锁比较困难。彭德怀建议电报的核心是“入滇”。自红军长征以来,一直避免被压向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少数民族住居的地区。
在整个四渡赤水期间,红军徘徊于黔北与川南,一直争取建立川、滇、黔根据地,就是不想被逼到更偏僻的地区。彭德怀的“入滇”建议是第一个提出这个大家都回避的问题,也得到中革军委的采纳。
于是红军各军团于四月十八日渡过北盘江,二十四日进入云南境内。
在进入云南第二天,军委根据敌人紧紧咬住红军尾追的敌情,下达在白水与曲靖地区作战的命令。同日,中共中央向前线指挥员发出指示,决心在滇东与敌人决战。在各路追击敌军陆续赶来逼近红军的情况下,立足未稳的红军要立即与敌人决战并扭转战局,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二十五日深夜,林彪和聂荣臻给军委发报,指出在滇东北与敌作战的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提出建议说:“目前战略上已起重大变化。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黔北的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创新的局面。野战军应立即改变原定战略,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先敌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会合。”
林彪和聂荣臻这一建议是跟中革军委的命令很不一致的。,中革军委在前一天向前线指挥员发出的命令是在滇东与敌人决战,但是林彪和聂荣臻的建议是占领东川,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谋求与四方面军会合。
二十六日,林根进一步指出:“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对战略上的意见已于昨天电报有所陈述,但在国军周、吴两纵队直趋宣威,且先头于二十六日即可赶到宣威的情形下,我军应经七星桥、寻甸,向禄劝、武定地区前进,到达武定后,以先头师去金沙江架桥,主力在武定地区休息,并相机歼灭追敌之先头部队,待桥架成后,迅速渡过金沙江。”
二十八日晚上,中央和军委开会,采纳了林彪的建议,红军各军团开始向云南和四川分界处的金沙江前进。
经过四天的行军,军委纵队在五月三日凌晨赶到了金沙江边的绞平渡渡口。红军指战员看到,在刀劈斧削般的悬崖之间,滔滔江水滚滚东流,两岸陡峭的石壁把金沙江夹在中间,让金沙江显得狭隘而险要。
湍急的江水溅起巨大的浪花,接连不断地拍打着江岸的石壁,发出震动耳鼓的巨大声响。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受到巨大的干扰。此时虽然指战员们看到毛泽东的嘴巴在动,但是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
但是大家看到毛泽东挥手,大家知道要立即开展工作了,于是大家开始为渡江做准备。
要知道红军什么时候渡过金沙江,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