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红三军团过乌江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464字 发布时间:2023-06-06

中革军委根据猴场会议的决定,立即命令红一、红三军团分别向乌江南岸的指定渡口前进,并侦查对岸敌情,准备架桥渡江。

然而,中央红军到达乌江以前,国军已在沿江一线加修了防御工事。为了阻挡红军渡江,他们还把沿江两百多里以内的所有渡船全部沉入江中。

王家烈向蒋中正报告,乌江天险,就是神仙相助也难飞渡。何况红军远征,是疲惫之师。

如果红军过不了乌江就会腹背受敌,但要渡过乌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木船,好天气,好船工。当时既没有船只,船工也跑光了,又碰上了风雨交加的坏天气,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时任红一师一团团长的杨得志急得在江边来回踱步,忽然发现从江边漂过来一节竹子,无论江浪怎么冲击,它总能很快浮出水面。杨得志望着忽起忽落的竹子,紧锁的眉头突然舒展开了,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高兴地叫道:“有办法了,用竹子扎成竹排,载人渡江。”

他马上命令部队用周边的竹子扎成了一个个竹排。就这样,红军突击队乘坐竹排,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一个接一个地向对岸划过去。第一批渡江红军除五个人渡过后躲在敌人暗堡下面的山洞里外,其余全部牺牲。

按照中革军委命令,早已整装待发的红一军团红一师在回龙场渡口、红二师在江界河渡口、红三军团在茶山关渡口,分三路强渡乌江。

乌江是贵州境内的一条大江,它从西南到东北贯穿于贵州省境内而流入四川。江面宽约二百米,水流湍急。

就在红军准备抢渡乌江的时候,中央军委谍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中央军委情报局局长曾希圣和报务员从蒋中正调动军队的电文了解到,国民党的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六个师正由安底西北一带往东南方向逼近红军主力,一天后很可能会与红军主力遭遇,同时在乌江南岸四十里处,还有国军三个师的部队。红军主力要保证安全渡过乌江至少要三天时间,双方部队若交锋,必然会是一场恶战。

针对这一重要军情,当晚红军领导人员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曾希圣在会议上提议,二局的破译人员对蒋介石电文的语言规律、用词都比较熟悉,能不能利用掌握的国军的口令和电文格式,假冒蒋介石密电,命令这两支部队改变行进路线,令他们晚些抵达安底一带,争取时间让红军渡过乌江。”

这一提议得到军委领导的赞同,大家认为,只要电报内容不太过直白,国民党军应该不会察觉。根据指示,曾希圣让军委二局报务员以蒋介石的语气,向这两支部队发出了“继续前进”的电令。

假电报发出后,一直朝着东、南两个方向前行的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部接到密电后深信不疑,部队果然没有改变方向,“奉命”继续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使得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扩大,与红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里老夫要对曾希圣做一点介绍。

曾希圣,曾中生的弟弟。一九零四年出生在湖南兴宁州门司镇一户书香人家。一九二零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一九二二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四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七年回国,当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参加过无线电人员培训班学习,一九三零年调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任秘书长。

同年冬调上海中共中央军委任谍报科科长。曾获取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计划。一九三一年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一九三二年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任局长。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周恩来称他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

他领导的二局,多次截获并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毛泽东说过:“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甚至还说过,“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毛泽东还先后两次为红军的侦察电台题词:一次是“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另一次是“你们是革命的鲁班石”。叶剑英也称赞曾希圣不简单,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

说起中央军委二局的创建,还有一个艰苦的过程。早在一九三二年,红军在攻打赣州时失利。此战过后,我军意识到,战场上军情瞬息万变,若能截获敌军的无线密电就能随时了解对方的动态,但国民党的电报内容都经过加密处理,报务员抄收的敌军电文虽然堆集了一大捆,也只能一筹莫展。

一次,曾希圣认识的一位邮电局报务员告诉他:“其实无线电的密码也有规律可循,是可以破译的。”曾希圣听后眼前一亮,他向上级请示成立了电文破译小组。

破译小组成立后,曾希圣和曹祥仁、邹毕兆等几位人员开始了针对国民党电台的破译工作。他让收发员把来自不同方向的电波分别一一编号归类,最后搜集了整整两大箱加密过的电文,曾希圣他们几人就钻进房里没日没夜地研究起来。加密过的电文并无明显规律可循,一开始什么也看不懂,破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一九三二年八月,红军打败国民党在江西宜黄县的部队,曾希圣带人在敌师部的电台机房中搜查到一批遗留下来的加密电文,通过它大大提高了破译的效率。

曾希圣和曹祥仁等人带回这批电文后仔细研究,最终找到一份已经翻译出了三十多个字的电文,他们把这三十多个字作为线索,通过它们之间的规律、连贯的字词猜测大概意思,多次反复推敲后,最后硬是将这封“天书”般的加密电文猜译出来,由此打开了破译国民党密电的一个缺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钻研,曾希圣同几位同志将国民党军的“展密”(一种密码代号)密码本贯通,敌军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被送到红军指挥部,随着破译小组的作用日益凸显,中革军委决定成立军委二局,由曾希圣担任局长,曾希圣和另两个同志组成破译小组,专门负责破译敌人的电台密码。

到一九三三年七月,二局已成功破译敌军密码一百多本,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在红军建军六周年的纪念日上,曾希圣被授予二等红星勋章。

电报内容屡次被破令蒋介石提高了警惕,国民党电台的密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变换,军委二局的破译人员需要不断地破解新密码。曾希圣把二局的工作职能进一步细化,他带领一部分人专门搞破译工作,另一部分人专门负责接收敌军来自四面八方的电文,并让局里的每一台电台负责敌军对应的一个师或两个师,提高了破译敌方密码的效率。

长征期间,敌我双方都在大规模的行军途中,无线电通讯成为双方传递军情的主要联系方式。蒋介石或许没想到,自己部队电台发出的电文其实大多数都被红军截获破译,在长征途中,曾希圣带领负责情报侦查工作军委二局人员全天候监听敌军的电波信号,破译了国民党八百多种不同电文密码版本,被红军领导人称是认识“天书”的人。

为了不间断获悉国民党部队的动向,曾希圣把人员分成两支队伍,一支随着大部队先走,另一支留在原地架起信号设备,搜集电报信号。到了约定的时间后,行在前方的队伍停下来架设电台开始搜集电报,此时后一批人才停止工作赶上来,长征路上这两支队伍就这样一边随大队行进,一边负责破译工作。

言归正传,却说曾希圣让军委二局报务员以蒋介石的语气,向这两支部队发出了“继续前进”的电令。假电报发出后,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部接到密电后深信不疑,部队果然没有改变方向,“奉命”继续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红三军团先遣队抵达贵州省贵阳市马场镇茶山关乌江南岸关上。由于听信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大多数村民闻讯逃到山上躲避,世代靠渡船为生的穷苦农民李玉经、李树斋和李树民叔侄三人曾听说,“红军是干人的军队”,便留了下来,想看看这支军队到底是“赤匪”还是“干人”的军队。

在他们看来,反正自己一无所有,何况不管是什么军队都得靠渡船过江。

当天,红军先遣队一举攻占敌人设在乌江南岸茶山关关上哨所,随即又顺利控制了茶山关附近乌江南岸,并在茶山关关上碑亭内设立临时指挥所指挥渡江。李玉经叔侄见红军到茶山关后并无任何烧杀抢掠行为,甚至连进百姓房内的行为都没有,心里便产生了接近这支队伍的想法。

三人壮着胆子走到碑亭前。一个红军首长看到他们,连忙打招呼:“老乡,你们有事吗?”李玉经反问:“人说天下农民苦,谁知最苦是船夫。长官,我们船夫也算人吗?”红军首长笑答:“当然是人,而且人人都是平等的。”李玉经高兴地说:“听说红军是干人的队伍,我们是干人,所以想来找点事做。”

红军首长立即把他们迎进临时指挥所。三人见红军说话和气,顿觉心中暖意浓浓,便将国民党军队沉船的地点及在北岸修筑碉堡固守等情况详细告诉了红军。

三五年一月二日,三人摆渡红军先遣队先行过江,引导红军将乌江北岸敌人的隐蔽碉堡炸毁。此后的几天里,红三军团主力陆续赶到茶山关等地。此时,中央红军主力已从瓮安江界河和余庆回龙场抢渡乌江成功,茶山关等处北岸守敌闻风而逃。红三军团在李氏叔侄和其他农民兄弟的帮助下,迅速搭浮桥抢渡过江,防御乌江南岸之敌。

要知道其他几处红军渡乌江的情况,请看下一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