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21:00,五架直升机在地面人员引导下先后有序降落在起飞延长线上,李成阳和栗堃他们一下直升机,防减办、应急管理厅等部门领导争先恐后的握手,一边说:“李团长,我们可算把您盼来了。”等等,不难看出事态的紧急。
机械师开始着手对直升机机械和航电系统进行细致检查,李成阳和几个参谋长还有栗堃一行人来不及休息,很快进入会议室开会,应急管理厅的许厅长说:“李团长,因为受到台风带来降雨影响,大部分地区地面道路已经无法通行,特别是距离机场100千米处的慕萍乡出现了人员被困的情况,地面冲锋舟几次都没有成功,当地派出所请求我们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
李成阳看了一眼地图,说:“老许,这些被困人员在什么位置?”
“他们被困地带处在危房顶上,他们用海事卫星电话给我们沟通过情况,有20人被困,关键在于这些人很分散,还好他们集中在两到三处屋顶地带,还好那一带区域净空条件相对好一些,但是没有直升机能降落的平台,所以,需要辛苦您还有陆航团的所有同志们了,不行的话明天我先借用省公安厅警航大队的直升机一早去勘察一下情况,毕竟他们对这一带地区情况比你们熟悉的多。”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警航大队那边可能人手紧安排不过来,还是我们来吧。”
“那就多辛苦你们陆航团的同志了,李团长,任务可是很棘手啊。”
飞行任务很快就安排到栗堃机组还有白云飞两个机组,考虑到飞行区域情况复杂,人员被困地带分散,栗堃将四名救援经验丰富的特警队员一分为二,安排为随机救援人员,其实在执行这类任务早已不是地方直升机的专长,因为在抗震救灾行动中获得了大量复杂地形救援经验,对付这类情况显然是如履平地。
然而,直升机能否发挥机动性依旧是个未知数,因为人员被困情况、受灾现场地形地物条件、净空情况对栗堃机组来说是个空白,只有到达那一区域才能知道具体情况。
事态紧急,每分每秒的延迟都有可能威胁到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栗堃和白云飞利用从进场到起飞15分钟的间隔时间研究情况,栗堃一边看地图一边说:“云飞,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因为长期强降雨,已经没法分辨哪里是什么地方了,上机以后我们就把应答机和领航系统全都打开,被困人员在什么位置就需要我们去找了,咱们必须保持同步飞行,特警也跟我们去,到了那边之后就进行大范围盘旋搜寻,无论如何也要找到那些被困人员。”
何玲韵非常相信丈夫的执飞能力,他们两个走向703号直升机,也是他们从入陆航团再到入队以来的老伙伴,当旋翼逐渐升高转速的时候,意味着他们即将奔赴救灾前线,变身为拯救生命的关键力量。
白云飞机组的直升机也发出凶猛的咆哮声,高速转动的旋翼吹起阵阵水雾,李成阳一声令下,两架直升机先后在朝霞中起飞了。
直升机向北前进一段距离后就调头向南进入航线,机场所有地形地物逐渐消失在视野里,迎面而来的是一些村庄乡镇地带,透过脚下观察窗,很难发现这个区域是否被洪水浸泡过,当直升机飞过一处110KV高压变电站的时候,一处处旱田已变成“水田”;一些房子在洪水侵袭之下早已变得摇摇欲坠,甚至直接坍塌,机组人员面前不禁胆战心惊;一些水鸟在水面上来回盘旋,似乎在寻找什么。
两架直升机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同步飞行,从高空望去几乎无法分辨陆地与河流,直升机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泽国之中,透过前挡风观察窗能清晰观察到高速转动的旋翼叶尖不断从眼前划过,发出“哞哞”声夹杂着发动机的“沙沙”声,随机特警队员由于长时间高噪音影响,不约而同出现身体疲惫的状况,但他们依旧瞪大眼睛,不放过每一处疑点和漏点,希望找到被困者。
栗堃和何玲韵同时操作,中间的领航员不断观察地标,用领航尺和地图做记录,在这片泽国上空,直升机犹如一只孤雁盘旋,寻找能够落脚的地方。
就在这时,耳机里传来李成阳的声音:“703,703,被困人员已经发现你们了,被困人员已经发现你们了,就在你们的十二点钟方向的500米处,就在你们十二点钟方向500米处。”
李成阳说的12点钟是正北方向,在罗盘仪和领航系统的引导下,直升机很快进入被困人员所在区域上空盘旋搜寻,位于货仓的特警队员拿出望远镜,不断调整焦距,希望能依靠这些高技术器材找到被困人员。
远处一股烟气引起了机组人员注意,显然是动用了特殊手段放出的烟气,可能是被困人员在察觉直升机在空中寻找他们所采取的定位方式,栗堃和何玲韵果断调整飞行角度,逐步建立起下降的航线,试图靠近被困人员。
“703,他们已经看见你们了,他们在危房顶上放烟雾,你们看仔细一点。”
栗堃果断驾机靠近危房上空,然而,虽然高压输电线大多设在村寨的边缘地带,不会对但被困者所处地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长时间水泡加上面积狭小,根本无法满足直升机三个机轮同时接地;不完全燃烧气体很容易被直升机发动机吸入,造成空中停车的重大安全事故;考虑到这些问题,栗堃和何玲韵只能选择重新拉升飞行高度并建立下降航线,希望下降过程中旋翼吹出的水雾能把阴燃火灭掉并吹散灰尘,进一步实现近距离机降救援。
栗堃和何玲韵同时紧握操纵杆,紧紧的压稳下降航线速度、高度、角度、飞行姿态,机械师打开舱门,观察直升机所处位置,栗堃耳朵里很快就传来机械师老张的声音:“栗堃,可以进行悬停了,只能采取单轮悬停,我带着手台先用绞车把我放下去,听我指挥往下落。”
直升机凭借充沛动力稳稳悬停在危房上空,经验丰富的老张娴熟的戴好耳麦,将绞车腰带紧紧固定在身上,再示意另一名机械师开启绞车将他放下去,考虑到舱内舱外声音太大,采取手势沟通配合行动,机舱内的机械师看到老张打出手势,意味着绞车停止作业,而后收回绞车进行悬停下降。
栗堃和何玲韵耳机里很快听到老张的说话声音,透过前观察窗能清楚观察到老张在打手势指挥下降,栗堃和何玲韵同时操作一点点降低悬停高度,一边观察老张的手势变化,进一步接近危房。
这一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被困人员有8人,加上旋翼转动产生下洗气流所产生影响,如果采用救生绞车吊救,长时间高度悬停会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也会造成空中停车的恶性事故,单轮悬停恰好满足最大限度接近被困人员,从而更好的实现机降救援。
直升机前轮离危房房顶越来越近了,老张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直升机动态,只见栗堃一米一米下降高度,一点一点修正角度,尽管旋翼叶尖和最近障碍物仍有40米的安去距离,但栗堃依旧能感觉到是贴着障碍物旋转;高速转动的旋翼卷起水雾不断打在前挡风玻璃上,栗堃只能选择启动前雨刮器来保障视野清晰,当机械师做出停的手势的时候,前轮已经安全接触危房房顶,这时候栗堃和何玲韵牢牢把住操纵杆,双脚控制尾桨桨距,将直升机机身一半稳稳悬停房顶上,这才让另一名特警从左侧舱门架上登机梯,再让被困群众依次登机。
栗堃和何玲韵明显感受直升机受到被困人员依次登机带来的重力影响,他们两个只能选择稳住操纵杆不让高度下坠而造成侧翻,一边观察周围天气状态,台风过境之后,内陆地区的天气情况会变得极其不稳定,会直接影响直升机的安全飞行。
另一架直升机的情况相比栗堃这边恶劣一些,另外12个人其中有一名重伤者亟待救援,但由于所处地带是一处公路地带,周围树木直线距离至少有80米的安全距离,狭长地带恰好处在中心区域,但两侧后轮轮距是4.51米,狭长地带宽度只有4.2米,这就意味着直升机的三个轮子依旧无法接地,仍然需要单轮悬停进行救援。
考虑到需要给被困者提供通道,白云飞并没有选择将直升机处在公路中间,而是选择先进行高度悬停,机械师老刘迅速和白云飞沟通:“云飞,我先下到距离被困人员最近的地方,到时候看我手势。”
直升机稳定悬停在半空中,老刘迅速乘坐救生吊篮缓缓落地,一下吊篮,老刘一边用手势引导白云飞和陈雨晴落地,一边观察前轮位置,白云飞突然感觉情况不对,这是直升机位置发生轻微偏移的信号,只好从新拉起高度重新下降,一点点调整位置并修正姿态,随机机械师打开右侧舱门,在安全带保护下伸出头来观察前轮位置,当他喊出:“停止下降!”的时候,白云飞和陈雨晴一边紧紧的握住操纵杆,一边控制尾桨桨距,直升机的前轮已经处在黄色分道线和白色边缘线中心位置,右后侧轮子也处在黄线右侧位置,而左后轮直接悬空在道路外侧。
随机特警队员从右侧跳出舱门,和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指战员一起将被困人员一个接一个送进机舱,考虑到重伤者的胳膊因伤无法独立登机,特警队员两两配合,一点一点将伤者送到直升机上,而后开始将其他11人依次引导上机。
栗堃那边完成的很顺利,所有人员登机之后,栗堃和何玲韵同时拉升高度,向着白云飞机组所在的区域飞去,载重状态下的直升机不能采取原地悬停调头,而是在升空一定高度之后向前一边滑行一边上升高度,这样一来,很多空气就能流经高速转动的旋翼叶片,进而获得更加充沛的动力,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进行大半径调头飞往机场。
另一架直升机上的领航员通过领航系统观察到703号直升机在往他们所在的区域飞,迅速意识到栗堃他们已经接近满载,进行空中大半径调头,果断提醒白云飞:“云飞,咱们跟着703他们走。”
当703号直升机向前飞行了一段距离后,白云飞驾驶的701号直升机也慢慢升升空了,在距离1公里处同步跟进飞行,就在这时,两架直升机的应答机同时响起李成阳的声音:“701,703,报告一下你们的情况,报告你们的情况!”
“报告一号,701已经将12名被困人员接到,其中轻伤5人,重伤一人。”
“报告一号,703已经将8名被困人员接到,一人头部受伤已进行紧急处置,两人轻伤,需要及时进行处置。”
这个情况令李成阳十分欣慰,二十个被困人员已经脱离了危险区域;但也十分焦急,因为有八名伤者急需送医治疗,但这边消息十分有限,只能等直升机降落后才能更进一步了解情况,时间紧急,能做的就是和军区野战医院进行对接,果断拿起电话听筒按下几个号码:“帮我接军区总医院。”
救护车很快就赶到机场,李成阳迅速和两个机组进行沟通:
“701,703,军区医院已经派出了两辆救护车,降落以后医生和你们对接。”
“一号,我们这一共9个人,两辆车恐怕不够。”
“701,703,我们这边来协调,你们先把人拉回来,发现问题随时和我们沟通。”
李成阳一边在指挥部来回踱步,一边抽着“中华”烟,因为这次救援任务刚刚完成一半,距离机场100千米的青阳县发生了新的情况,由于青阳县上至县级医院,下至诊所接收人员太多,新增伤员已经无法住院治疗,只能向外转移,但由于地面道路风险无法预测,青阳县委县政府和应急管理局请求直升机增援转移伤员。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李成阳早已习以为常,作为国家应急力量之一,陆航团在执行大强度的备战训练同时也加大了非军事行动的训练,直升机超低空通场能力使得固定翼飞机无法相提并论,就连小巧著称的动力三角翼也望而兴叹。
在春节之后,陆航团就接到了协同省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执行森林防火的空中巡逻任务,两架米171直升机在中部山区、半岛丘陵地带进行重点巡逻,同时兼顾一些地方性的应急任务。
在一次巡逻任务当中,李成阳依旧记忆犹新,当他驾驶的700号直升机接近灵台和东海交界处的时候,发现能见度逐渐变差,只有1000米左右,远处还出现了“云雾缭绕”的情况,两架直升机接近一看根本就不是云雾缭绕,而是熊熊烈火燃烧的景象,与此同时,两个机组同时接到了参战命令。
然而,青阳县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转机,考虑到自身的收留能力以及伤员情况,青阳县政府迅速和指挥部取得联络,这个情况很快就传到了李成阳那里。
北方军区孙参谋长迅速和李成阳通报情况,说:“老李,青阳县的许书记说他们那边做了统计,因为民航直升机转走了一部分危重伤员,但有些重伤员只有军区分院能进行医治,但轻伤员完全可以在当地进行医治,而且他们那边应急帐篷已经用完了,他们请求我们出动直升机帮忙运送一些帐篷,同时把另一部分重伤员运走。”
“孙参谋长,我接受这个任务,另外三个机组还在执行任务,一时半会抽不出身来,我让栗堃和白云飞他们执行。”
就在他们进行周密部署、行动安排、报备空管的时候,两架直升机已经先后在机场降落了,直升机降落之后,伤者很快被救护车接走;其他人员在下机之后迅速掏出手机和家属报平安;还有一些被困人员很快被前来机场迎接的家属接走,一上午的紧张救援暂时告一段落。
栗堃和白云飞两个机组的飞行员在和地勤机械师交接直升机之后迅速去了指挥部,进入指挥部,发现桌子上的战地餐还在冒着热气,不知道热了多少次,李成阳劈头下令:“你们的任务就是先吃饭,什么也不要想。”
两个机组的飞行员吃着盘子里的红烧肉、酸辣土豆丝、蒸米饭,一边关注电视新闻消息,如此紧迫的任务让他们来不及细细品味炊事班的精湛手艺,却吃的像山珍海味一样香甜,敏锐的军事素养让他们感觉到等待他们的不是休息,而是新的作战任务。
吃过午饭,通信员很快就将任务书送到了他们手里,果然是他们预料到的,新的作战任务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