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帆对化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站在一旁的卜小云也感受到他的不对劲,“怎么了?水不能用?”
秦帆摇摇头,一脸纳闷地说:“这个水很适合土豆的生长,里面含有氮、磷、钾,这些都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
“这么好。”卜小云十分惊讶,“那不是连营养液都不用了。”
“对植物来说,是很好,”秦帆却不怎么高兴,“可是,对人来说,那就很不好,根本没法喝,喝了会中毒。”
“会中毒?那怎么办?”卜小云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
“这倒是可以提炼纯净水,”秦帆说,“就是费点事。”
“哦,那就好。”卜小云觉得这样应该值得高兴才对。
两个人按照水培土豆四步法,将剩余的十个土豆都放入了培育盆。大功告成,看着欣欣向荣的实验舱,卜小云一脸舒畅。
秦帆可不敢高兴得太早。他又匆匆下到慧面,再弄了一桶水冰上来。这次,他在离登陆舱很远的地方铲取了水冰。经过化验,这一桶水冰同样含量氮、磷、钾这三种矿物质。
秦帆马上着手制作纯净水。
他刚刚只是在千度搜索里查到制作纯净水的方法,并没有实践经验,所以不是很有信心。这可比水培土豆要谨慎得多,万一弄不好,会出人命的。
按照网上的介绍,制作纯净水需要一个比较深的锅,一个弧面锅盖,一些冰块,和一个可以浮在水面的大碗。
当秦帆找齐工具,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卜小云提醒他,“是不是先吃了饭再弄?时间不早了。”
秦帆看了一眼镶入舱壁里的电子时钟,没想到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已经是下午十八点三十二分了。
在搞科研的时候,秦帆是个急性子,经常废寝忘食。但面对卜小云的提醒,他只能耐心地说:“你先吃吧,我把这些工具用起来,再去吃饭,剩余的就是等着把纯净水收集起来。”
“那也好,我来给你打下手。”卜小云看出秦帆不会轻易中断手上的工作。
秦帆也觉得劝卜小云先吃饭是白费气力。
两个人按照网上介绍的方法,先用锅加热水冰化成水,然后将大碗放在水面上,接着将锅盖翻转,盖在锅上后,在锅盖上放上冰块。
秦帆加大火力,锅内的水开始沸腾起来,锅盖上的冰块则快速融化,待锅盖上的冰块差不多都融化成水后,拿起锅盖,将锅盖上的水倒掉,再换上新的冰块。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大碗里已经有了一些水。
锅盖重新盖回后,被加热的水蒸发到锅盖的背部,在锅盖背部上凝结成水珠,滴落到大碗里面。如此反复,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大碗里已经积了大半碗水。
秦帆关掉火,小心翼翼地打开锅盖,双手捧出大碗,放入化验箱里。
“还要化验吗?”卜小云问道,这时才发现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完成了整个提纯过程。
“好了。”秦帆松了松双手,“接下来就交给化验箱吧,我们吃饭,吃完饭差不多就有结果了。”
吃饭的过程,秦帆根本坐不住。他一边吃一边走回实验舱,查看化验箱的情况。卜小云拿着食物跟着来到实验舱时,秦帆正一脸愁眉地看着化验箱上的电子显示屏。
卜小云预感到数据不好,小声问道:“没有完全提纯吗?”
“磷和钾都没有了,但氮的量下降不多,而且以氨氮的形式存在。”秦帆点点头,“氨氮的含量过多,对人体是有毒害作用的。网上介绍说,它会使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的能力,对人体的潜在威胁很大。”
“那怎么办?”卜小云发觉这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
秦帆看着手机上的网页,说:“网上介绍了很多种方法,有化学沉淀法、吹脱法、折点氯化法、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全程硝化反硝化等等,这些方法中除了电化学氧化法外,其他方法都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我们没有条件。”
“电化学氧化法怎么弄?”卜小云很好奇。
秦帆在手机上输入“电化学氧化法”,原原本本念地说:“电化学氧化是在电解槽中放入有机物的溶液或悬浮液,通过直流电,在阳极上夺取电子使有机物氧化或是先使低价金属氧化为高价金属离子,然后高价金属离子再使有机物氧化的方法。”
他咽了一口唾沫,继续说:“简单说,就是用电流对氮进行电解,这个电流我们可以做到。”
事不宜迟。秦帆从实验舱的插座上接出两根电线,为了避免触电危险,他把卜小云赶出了实验舱,自己带上塑胶手套。
根据网上的介绍,电化学氧化法的原理是这样的:含有氨氮的水接触电极后,在不同的条件下,阳极将可能发生两种氧化反应,一种是氨直接被氧化成氮气脱除,这是最完美的结果。另一种是氨间接电氧化,即通过电极反应生成氧化性物质,氧化性物质再与氨反应,使氨降解、脱除。
也就是说阳极很重要。秦帆将代表阳极的火线插入水中的时候,是比较紧张的,甚至手部不由自己地微微颤抖。令他意外的是,火线触水的时候,水面一点动静都没有。
莫非没有通上电?秦帆从水中拉出电线,用电笔测了一下,电完全没问题。他再次把电线放入水中,水面依旧平静如初,连发出“滋滋滋”的声音都没有。他原本以为会看到像激光一样的电流,可能还会让水沸腾起来。
可能通了电的水就是这样,毫无波澜,但在这种无声无息之间,已经发生了电解反应。当他把通过电的水放入化验箱后,直觉告诉他可能没有成功。
就像预感考得不好的高考生不敢第一时间看自己的成绩一样,秦帆离开实验舱,来到生活舱等待化验结束。
卜小云马上凑上来,说了另一句口头禅,“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