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
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大多数都担任了大小官职,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平庸的官僚,但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经常用手指比画来练习字,时间一久,甚至连衣服也被他划破了。
经过勤奋的学习和苦练,王羲之的书法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由于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再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纷纷推荐他做官。
他曾经担任过刺史,还做过右军将军,因此人们也称他为“王右军”。
后来,他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喜欢住在繁华的都城,而是非常喜欢会稽郡的美景,每当有空,他就会和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办了一场宴会。
大家边喝酒边写诗,最后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们都把他的字当作珍宝一样。
有一次,他去门生家做客,门生非常热情地接待他。
他坐在一个新的写字桌旁,看到桌面又光滑又干净,激发了他写字的兴趣,便叫门生拿来笔墨。
门生十分高兴,立刻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
王羲之在写字桌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然后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
他的父亲进书房整理,发现新买的桌子上被墨迹弄脏了,于是用刀把污迹刮掉。
等门生回来的时候,桌子上的字迹已经不见,门生为这件事感到懊恼了好几天。
还有一次,王羲之去了一个村子。
有位老婆婆拿着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市上叫卖。
这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任何装饰,引不起路人的兴趣,看起来卖不出去,老婆婆很是着急。
王羲之见到这一幕,十分同情老婆婆,就上前对她说:“你这些竹扇没有画,也没有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可以给你题字,你看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么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写。
王羲之拿起笔,在每个扇面写下五个字,字体优美而生动,然后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需要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就可以了。”
王羲之离开后,老婆婆按照他的话做了。
集市上的人一看,果然是王右军的书法,纷纷抢着买。
一篮子竹扇很快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喜欢种花,有的喜欢养鸟。
然而,王羲之却有一种特殊的爱好。
无论哪里有好的鹅,他都会感兴趣去看一看,甚至买回来欣赏。
有一个小道士,很想请王羲之为自己写一本《道德经》,但又担心他不肯答应。
他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灵光一现,说:“对呀!他不是喜欢大白鹅吗?嘿嘿,我就用鹅去换他的字!
于是,小道士买回一群小鹅,精心喂养,几个月后,小鹅们长成了大白鹅。
大白鹅洁白的羽毛、嫩黄的嘴巴、鲜红的脚掌,真是越看越可爱。
接下来的几天,小道士故意将大白鹅放在王羲之经常散步的水渠旁边。
等了好几天,王羲之终于出现了。
他一眼就被在水中游泳的这群白色天仙们吸引住了,看得目瞪口呆。
小道士急忙跑过来,故意问:“先生,您喜欢我的鹅吗?”
王羲之连连点头,说:“喜欢,喜欢,喜欢极了!”
然后转过头来问:“你愿意把这些白鹅卖给我吗?随便开个价吧!”
小道士强忍住笑,说:“我的鹅才不卖呢,人人都知道您是大书法家,除非您给我写一本《道德经》,我就把鹅全都送给您。”
王羲之非常干脆地回答说:“这没问题,明天我就写好来和你交换!”
第二天,王羲之带着一群大白鹅满心欢喜地回家了,聪明的小道士也如愿以偿,得到了王羲之亲笔书写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