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特殊队伍出瑞金,踏上长征路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4214字 发布时间:2023-06-06

诗曰: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尊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这首诗,题目是《别梅坑》,乃苏维埃中央政府财政部长林伯渠所作。

一九三四年十月,林伯渠离别江西余江县梅坑随红军长征前夕,被留在苏区的老朋友何叔衡备清酒花生约作通宵长谈,临行前,何叔衡把穿着的毛衣赠送给林伯渠,林伯渠写了这首诗以作纪念。

十月九日,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出了《政治指令》,指令中提出的总口号还是“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中央苏区,求得战役上的大的胜利”。同时又提出:“发扬攻击精神,突破敌人封锁线,坚决实行反攻”。还要求红军各部“迅速的整理、补充、配合友军和全国革命力量准备反攻”。

中革军委也在十月九日这一天,发出了第五号命令,决定将中革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又称军委第一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下辖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由彭雪枫负责:包括军委总部的一、二、三局及无线电三台,电话兵一个排,通讯队、警备连、士兵连、工兵连、运输两个排。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毛泽东、王稼祥随第一梯队行动。

第二梯队由罗彬负责:包括军委总部的四、五局及总政治部、警卫营、医务所、运输一个排。

第三梯队由武亭负责:包括工兵营、炮兵营、运输大队、附属医院。

第四梯队由陈赓、宋任穷负责:包括干部团、医务所、运输一个排。

将中共中央机关、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中央纵队,又称军委第二纵队,由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张宗逊任参谋长。

为了保守军事秘密,中革军委还规定了军委及各部队对外使用的代号,如军委为“红星”,军委第一纵队为“红安”,军委第二纵队为“红章”等等。

还是在这一天,中共中央颁布了《野战军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详细规定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突围出发日期和每日到达的地域。

十月十日,阳光明媚。正午刚过,几个老头子,一群妇女,几个拄拐的伤病员,从各个方向朝云石山梅坑草坪走去。

每个人都根据事先的通知带来一床毯子,一袋干粮,一个挎包,挎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简单的日用品,每人还在腰带上挂个搪瓷缸子或搪瓷饭碗,叮当作响。

一群人开始在中央红军司令部所在地梅坑村外的一个交叉路口集合。大约有一百多个男人和二十到二十五个妇女,看上去不象是军人。他们都是被派往休养队的——老、弱、伤、病和妇女。每人一袋干粮,十斤米,但愿够吃十天的。

   另外,每人还有一条毯子,一包换洗衣服,一把梳子,一把刷子,一个笔记本,可能还有一个手电筒(这是最难找到的),一些备用电池、肥皂、一两本书及其它一些必需品。

每人腰带上都接着一个大搪瓷杯子,里面塞着牙刷和毛巾。

这群人中年纪最大的是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他已年过六十,因此为他配备了一匹马。董必武那时是四十八岁,他和毛泽东一样,也是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他的同志们都认为,如果把他留下来,肯定是死路一条。

徐特立五十七岁,他曾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精瘦、幽默,长着一脸胡须。他有一匹马;

蔡畅也有马,她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妇女。

此外,还给毛泽东怀有身孕的妻子贺子珍配备了马匹。

很快,这支杂牌军被编成了排和班,每个男女成员都领到了一杆红缨枪,以备队伍一旦遭到攻击时作为自卫武器。

太阳渐渐西斜,人员陆陆续续到齐,草坪四周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老人与小孩。这时,一个头发很长,眼睛清亮的消瘦中年人,面容严肃地朝草坪走来。他就是国家保卫局局长、中央纵队的政委、整个非战斗部队的指挥员、曾当过水手的邓发。

他在队伍对面的一块石板上坐了下来,把大家看了几眼之后,才露出笑容来,他一反平日的严肃态度,讲着广东口音很重的普通话,同这支队伍开玩笑。他想活跃人们的情绪:

“这可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呀!我们这支队伍真好,男女老少都有,项项武艺俱全:音乐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都有,演几台节目不成问题。特别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济济一堂,老前辈,中央干部,地方干部,妇女干部,群众工作干部,应有尽有,一部百科全书呀。”

说完,他哈哈笑了。

爽朗的笑声感染了大家,大家也跟着一阵哈哈笑。本来沉重的心情,顿时变得轻松起来。气氛也活跃了一点。

队伍在暮色中向于都进发了。这是红星纵队的一部分。为了使他们不致迷失方向,沿途每隔一段就有红星标记指路。  

太阳西垂,火红的晚霞在燃烧。这时,出征的军号响了!雄壮、激越的声音,在“红色首都”的上空久久回荡。

人们感觉到今天的军号格外响亮,格外壮烈!

一支支队伍从各个村庄,各个山岭道口涌出来,一片一片的,一线一线地沿着田塍,沿着土路,向着于都河畔前进。

在田里弯腰耕种的农民,在门前纳鞋的妇女,在屋前玩耍的孩子们涌了过来,他们向这支远征的队伍送茶水、塞鸡蛋,插军鞋。

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从瑞金地区出发。部队分布是:一军团在左翼,后面有九军团;三军团在右翼,后面有八军团;从两翼掩护军委纵队和第中央纵队作甬道式前进,五军担任任后卫。

走之前,许多红军战士心中充满了悲壮:他们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远?会通向哪儿?他们也不知道。

红军第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对大家说:“苏区是这样的好,苏区的人们是这样的亲。要我们放弃这一切,到一个遥远的陌生地方去。我们即将离开这熟悉的山山水水,离开这朝夕相处的苏区人民,叫我们怎能舍得?”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中央主力红军,包含那支由数千名农民组成的挑夫队伍,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步一回头地走着。他们告别红色故都,告别瑞金父老、兄弟姐妹,踏着夕阳,走远了,走远了……

红一军团政治部一位叫着童小鹏的干部在他的一篇日记《离开老家的一天》中写道:

“出发已两天了,因为仍然在老家——根据地里走,所以大家都是‘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感觉。然而今天出发,使我感觉有点不同了,因为从今天起,就要离开我们的老家,离开这块自由的乐土,离开数百万的兄弟姊妹。

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的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达到抗日的目的,来保卫老根据地,发展新根据地。

在这点上,每个红色战士都是很坚决去执行的,但是久住的老家,快乐的园地,突然离开,不禁有点不舍,只是为了执行新任务,就遵命继续出发了。

路旁的老乡们,不断向我们招手。自由的土地一步一步地向后移去,依恋的情绪随着前进的脚步涌上心头。我不时地回顾老家的一切,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这里的山林、田野,都有过我们的足迹;这里的叔伯、兄弟、姐妹,都是我们的阶级弟兄。

为了这自由的土地,我们在这里抛过多少头颅,洒过多少鲜血呵?现在我们要离开这块土地,离开我们的亲人了。

在我们离开她的日子里,他们将会遇到些什么呢?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但是我深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

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这两天都是夜行军,今天也没例外。走了夜路的同志们,在上午就已经睡得够了。午后五点半吃饭后,预备号集合号从各连队的住地前后远近的陆续吹着,一队队荷着枪的战斗员,一个个挑着担子的运输员、炊事员以及指挥员,马匹均到集合场集合了。

一队队的整齐的排列着,个个都精神抖擞的束装待发。此时当地的群众也集在道旁,似乎送别的情景。顷刻各连队的指导员开始进行政治鼓动了,在我旁边的一连指导员这样讲着:

‘……现在我们到了根据地的边界,明天就不是根据地了。我们要反对个别的动摇分子逃跑,以为我们暂时离开根据地,就是放弃根据地,而逃跑回家。大家要知道:我们这次虽然是暂时离开根据地,并不是放弃根据地,相反的是为了要保卫根据地,为了我们的工农民主政府不受敌人摧残,为了使我们的土地自由不被敌人侵掠,为了使父母妻子不受敌人残杀,所以我们要坚决勇敢的打到敌人堡垒后方去,消灭敌人,使敌人不得不把根据地内的兵力调回来,如果在现在逃跑,就是帮助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害了我们大家,对不对?’

全体战士不约而同,异口同声的:‘对!反对逃跑分子!’

前面司令部的前进号吹了,指导员不得不就此结束他的讲话:‘好,现在要出发了,不多讲。在出发前我们来唱个《直到最后一个人》的歌好不好?’

全体又答::‘好!’指导员一、二、三的口令发出后,激昂雄壮、整齐嘹亮的歌声,就在百余个战士中唱起来了:

神圣的土地自由谁人敢侵?红色政权那个敢蹂躏?啊!

铁拳等着法西斯蒂国民党,

我们是红色的战士,拼!!

直到最后一个人!!

歌声悠扬的完结了,战士们的精神更加振作了,于是就跟着前面的部队开步前进。我不时的回顾我的老家的山林、房屋、兄弟、姊妹及一切的一切。

越走越远了,将二十里,经过一个村庄。此地已为赤、白交界的地方。因“铲共团”常来扰乱,故政府已不在此地,群众也少,据说翻过山就是“铲共团”的地方。此时天已薄暮,仅西边还有些红霞显露。

再行五里天已黑,但老练的我们,是没有什么要紧的,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脚跟脚的走着。

接着上山了,大约上了四五个钟头才上完。路很不好走,忽高忽低,有时陡得真要用手扒。

半夜才到山顶,接着又下山了。这边下山的路更加不好走,因为这边都是树林,仅一条小径,蜿蜒地在树林中下去,且路上砌的石头受树林的隐蔽,不易见太阳,故多长青苔,走起来更困难了,如果不小心的话,就要使你‘坐汽车’溜下去。原来上山时前面队伍那样走不动,就是这边的路作祟。好容易下完了山,只见前面火光灼耀。在淡淡的光芒中,看得出一些房屋的轮廓,狗也不断的叫,知道这就是宿营地,这时已离别了老家的领土,到了豪绅地主统治的地方,看表时已二点了。

待我到时,前面的部队,已经睡得大家‘鼾儿起梦儿迢’了!听说他们来时,在房子里的‘铲共团’被一起捉住了,连枪都没有放,无怪他们打了胜仗,我们还不知道呵!

这里的群众,已有部分因不了解红军而逃跑了。但家里还有些,深夜起来招呼我们,滔滔的诉说他们受豪绅地主‘铲共团’压迫剥削的痛苦,听说‘铲共团’已被我军消灭,真高兴已极。

在这里又触动我对老家的恋情了,想起根据地得到土地革命利益的民众的自由快乐,来与这些受剥削压迫的民众的痛苦比较,真是有天壤之别!这只有坚决消灭敌人来拯救这些受难的民众,使全国都成为我的老家,使更多的大众都过着那快乐自由的生活。

因为走得相当疲倦,找到一把禾草,就此睡觉了。脑中忽然想着:‘我的老家,再会!’并且希望到处成为我的老家。一会即悠然入梦了。”

要知道下面的行程,请看下一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