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正说到,国军李延年纵队第八旅两个团在温坊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经过一场摸黑决战,阵地上渐渐平静下来。后半夜的月亮出来了,红军战士从朦胧的下弦月下看去,发现漫山遍野到处躺着国军官兵的尸体。
经过打扫战场,得出初步结论:经过昨天晚上的摸黑战斗,全歼进入该地区的两个团,只有第八旅旅长许永相和少数人逃脱。
凌晨,朱德接到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发来的温坊初战结果的报告,告中说:
“温坊之敌于今早二时即解决,但约有一营左右逃脱,一军团俘虏约一千六百左右,轻重机枪约在三四十挺以上,迫(击)炮数门,步枪弹药数目现尚无法统计,苦战一年,此役颇可补充。因夜间战斗,我军伤亡不大。”
朱德为初战告捷感到欣慰,同时又发现红军现在所处地理位置存在着危险,立即回电指出:
“天明后敌机有向我现在阵地及中屋村东西大道轰炸的可能,我一、九军团及二十四师各部队应分别转移隐蔽。”
朱德料定李纵队不会甘心失败,还会再派部队向温坊反扑,在九月二日早晨八点八再次致电红一、九军团,指示他们准备遭遇和消灭朋口李三师来援部。
李延年纵队的任务是攻占长汀,但开局就丢了桥头堡-——温坊,林彪料定敌人必会反扑。而敌人仓促反攻时还有出现孤军冒进可能,于是,林彪决定将部队隐蔽待机,寻机在敌立足未稳时连续再打一仗。
李延年部第三师第八旅在温坊被歼后,蒋鼎文受到很大震动。在仍未探清红军虚实的情况下,急令第九师并指挥第三师余部共八个团为主力部队,第八十三师为预备队,由朋口向温坊进行反扑。
朱德获悉这一情报后,在九月三日凌晨二时给林彪、聂荣臻发出急电,指示红一、九军团及二十四师“应在温坊阵地前,给敌以短促突击,以消灭其先头部队”。
林彪、聂荣臻也决心再吃掉敌一部先头部队,但其部署既不是构筑“温坊阵地”“抗击”,也不是死板的“短促突击”,而是红一军团最拿手的“迂回”“围歼”:
以红九军团切断敌向洋坊尾的退路,并向马古头实施攻击;第一师负责截断敌温坊与洋坊尾之间的联系,并预备阻止、打击援敌;由红二师及二十四师担任主攻,分别从八前亭、马古头两个方向夹击温坊之敌。
九月三日早上八点左右,国军第九师先头部队第五十团进至温坊。九点,林彪、聂荣臻发出攻击命令,各部队按计划发起攻击。受第一次温坊战斗胜利的鼓舞,各部队均果断大胆地插入敌人部队之间,猛冲猛打。担任主攻的红二师从八前亭,二十四师从马古头两个方向迅速夹击温坊之敌。
红四团仍是此次攻击的先锋。团长耿飚带一营,政委杨成武带三营连续冲锋,交替前进。敌人仓促之间未完成的半截子工事被红军夺下成为自己的掩体。四团一营连续冲锋六次,占领八个山头,三个未完成的堡垒;三营连续冲锋六次,占领敌人六个阵地,完成了“拦头”任务,激战至当日下午四点,将进驻温坊的先头团大部歼灭,战斗胜利结束。继而与红四团主力合拢,将敌全部围歼。
红军在温坊的连续两仗均出乎国军的预料之外,取得骄人的战果:共毙伤敌人两千多人,俘虏二千四百多人,缴枪一千八百多支,迫击炮六门,子弹四十四万发,迫击炮弹三百四十一发,手榴弹三千多枚,骡马五十多匹,西药十一担,以及各种通讯器材等物品。红军仅伤亡七百人。
在国军北、南两路“捷报频传”的形势下,国军东路军主力却连续两次在同一个温坊村遭遇惨败,被歼灭一个旅另一团。蒋中正在震惊和震怒下,下令枪毙了只身逃回的第八旅旅长许永相,并将第三师师长李玉堂由中将降为上校。
温坊两次连续歼灭战胜利后,林彪、聂荣臻对表现优异的红二师(尤其是红四团)进行了表彰。
林彪、聂荣臻还于九月四日致电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政委杨英,对红二十四师在温坊战斗中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
“在温坊的两次战斗中,红二十四师在师长周建屏、政委杨英的指挥下,每次都很英勇、坚决、机动,特别对执行命令,对每次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光荣地取得了胜利,我们相信红二十四师定能继续发扬这些长处,建立起很好的战斗作风,锻炼成为东南战线上一支劲旅。”
温坊战斗的两次连续胜利,是第五次反 “围剿”唯一一次较大的歼灭战,是背离 “短促突击”的作战指导思想取得的。
但这场迟来的胜利,也是中央红军在苏区的最后一次大胜仗了。因为此时,局部的胜利已经无法扭转整个战局的失利。
虽然红一军团取得了温坊战斗的两次连续胜利,但是中央苏区已经面临巨大危机,国军已经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逼近红都瑞金,面对危急局势,红军最高层领导们不得不考虑战略转移的问题。
但是诺大一个家业,十多万人马,一个完整的苏区政府,全套的政府机构,该有多少东西需要带走啊,进行战略大转移谈何容易!往哪个方向突围呢?突围以后又往哪里走呢?在什么地方安家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红军最高层的领导们。
红军最高层领导三人团经过反反复复的商量,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向湘鄂西方向突围,然后根据情况在湘鄂西根据地立足。因为那里也是一大块革命根据地。有群众基础。于是中革军委做出决定:为了给主力红军的转移探路,派出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到湘鄂西与贺龙部会师。
早在温坊战斗以前一个多月的七月二十三日,红六军团奉令退出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同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取得联系;留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原苏区继续坚持斗争。
当时,湘军何健的部队已经占领了永新城。行动前,红军部队在永新万洋山一带整编,开动员大会,疏散伤员。
八月五日,红六军团一部攻占国军封锁线上的重要据点五斗江。八月七日,萧克、任弼时、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九千七百余人,在地方独立团的配合下,从江西省遂川县新江乡横石村出发,突破国军在衙前、五斗江的封锁线开始西征。在衙前、五斗江之间,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八月十一日,红军克服酷热、疲劳和饥饿,昼夜兼程快速前进,连续通过国军两道封锁线,到达桂东县的寨前圩。经资兴、桂阳、新田县境,当晚,袭占遂川县藻林,歼灭了守敌。
八月十二日,在此正式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十七师和第十八师。国党西路军总司令何键为防止红军深入湖南,急令刘建绪指挥第十五,第十六两师由永新地区尾追;并令第十九师第五十五旅及。四个保安团设防拦击,企图与北上的粤军相配合,消灭红军于湘南地区。
由于军情的变化,红军决定放弃在在东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原计划,乘国军部署尚末形成之际,迅速西进。
何健急忙命令两个师尾追红六军团,国党粤军陈济棠的六个团也兼程北上,妄图包围红军部队,想在桂东和上饶地区消灭红军。
红六军团于八月二十三日到达零陵地区,准备西渡湘江。这时,国军九个团的兵力已经封锁了湘江零陵至祁阳段。广西国军两个师和宝庆国军一个旅尾随而来,形势非常严峻。
红六军团在敌人前堵后追及湘江阻隔的情况下,放弃由零陵地区抢渡湘江的计划,采取和国军兜圈子的战略,先向东进到白果市,又急转向南,到达萧克的老家嘉禾县,从嘉禾边界进入道县,徒涉沱水,进入广西北部,经全洲到达贵州玉屏。红六军团白天埋伏在山里,晚上从城边过,几乎是天天打仗。
九月三日,在灌阳以北的文市地压,红六军团击溃追剿军八个团的进攻。四日渡过湘江,五日占领西延城。九日,红军由西延西进,跳出国军的合围圈,进到城步县的丹口,十七日乘虚袭占通道城。十九日,在靖县的新厂地区,红军给尾追之湘军补充第二总队两个团以歼灭性的打击。
尔后红军继续西进,通过锦屏、黎平县境,进入了苗、侗两族聚居的清水江流域。红军在苗、侗广大群众协助下,顺利地渡过清水江。
中央即刻命令红六军团前往黔东印江地区与红三军会合。十月一日,红六军团占领贵州老黄平。
十月初,国党桂军、湘军、黔军集中二十四个团从四面围追堵截。
十月七日,红六军团在石阡县西南的甘溪街与国党战斗力较强的桂军第十九师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红军战斗失利,红军一部被隔断,主力被迫向东南转移。
尔后在施秉的大庆地区遭到国军的拦击。红军又被截断一部。只得各自利用当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与强敌周旋。参谋长李达率领一部队伍在深山中徘徊数日,于十月十五日在沿河县蛟岩乡水田坝奇迹般地遇到了红三军。
此时,红六军团处于各追剿军二十多个团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严重。为摆脱困境,红军利用山高林密,采取灵活的游击战与追剿军周旋,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转战,终于在石阡以南突破国军的封锁线。
红军第三军领导人贺龙、关向应等在得知红六军团的情况后,亲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
十月二十四日红六军团主力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与红三军会师,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要知道中央红军什么时候开始突围,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