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除了成汉、前赵、后赵等国,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叫“前秦”。
起初,前秦只控制了关中地区的一小块土地,后来势力越来越大,很快就占领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
这一时期,东晋的第五代皇帝晋穆帝统治着江南。
晋穆帝认为前秦对自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想发动一次北伐战争来打败对方,彻底铲除北方的威胁。
“那么应该派谁去呢?是派殷浩还是桓温?”晋穆帝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
有一位大臣说:“桓温野心太大,如果借北伐之战来扩大自己的军备实力,皇上就不好控制他了,还是派殷浩去吧!”
晋穆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349年,扬州刺史殷浩带领大军开始了北伐之战。
然而这位刺史只是善于谈书论道,却实在不是一块打仗的料。
他率领的东晋军队在交战不久,就被前秦接连打败。
看着狼狈逃回来的殷浩,晋穆帝只好派桓温出战。
354年,桓温率领四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军,前秦的皇帝苻健也率领几万兵马做好了准备。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最终前秦溃败,苻健带着仅剩的六千兵马匆忙逃回长安。
桓温乘胜追击,但在离长安不远的霸上,却下令不准前进。
这个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士兵们都感到困惑。
其实,桓温心中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我顺利攻下长安,朝廷最多只会给我一个虚名,根本没有什么用。”
“如果我拖延不打,就可以继续向朝廷要兵要粮啦。”
“手里有了兵粮,就连皇帝都要敬我三分!”
他下定了决心,一方面按兵不动,另一方面给朝廷写信,要求运送粮草。
长安城的苻健则趁机整顿队伍,躲过一场了被灭国的危险。
远在江南的东晋朝廷,晋穆帝收到桓温的信后,非常担心这位北伐将军别有企图。
底下的大臣也说:“陛下,如果我们不给他发军粮,他支持不了多久就会回来。”
“若是我们发出去,万一桓温拥兵自重,划地为王这可怎么办?”
“一旦桓温失控,他比前秦更可怕,陛下一定要三思啊!”
晋穆帝被吓坏了,一直拖着不发军粮。
桓温等来等去,一直没有得到后方的支援,心情非常着急。
有一天,部下报告说:“长安城外的麦子已经成熟,我们不如抢回来充当军粮。”
“太好了!你赶紧带上一支人马,现在就去抢收。”桓温立刻下令。
但令他失望的是,苻健早在几天前就已经派人抢收了大片麦子。
桓温颗粒无收,再加上后方的粮草迟迟不发,他坚持了几天后只好匆匆退兵。
这次撤军后,桓温之后又进行了两次北伐,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都没有收复中原。
前秦在苻健统治下,反而一天天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