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皇帝刘聪去世后,他的两位大将刘曜和石勒各自占据一方,建立了前赵和后赵两个国家。
石勒是羯族人,小时候家境贫寒,自幼帮人卖货,后来被卖为农奴。
石勒长大后,练得一身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
主人对他十分忌惮,担心他有一天会造反,于是找个借口将他赶走了。
石勒为人豪爽仗义,智勇双全,深受王阳等人的敬佩。
听说他获得自由,王阳带着七个人和七匹马来到他这里,表示愿意与他同舟共济。
石勒非常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他带领着这支小队开始四处劫掠,因为他们只有八个人和八匹马,所以被称为“八骑”。
不久后,又有一批兄弟加入,石勒的小队扩大到十八骑。
他以这些人为核心力量,招募了许多逃亡者,逐渐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军队。
这支军队到处肆虐横行,百姓非常恐惧,将他们称为“胡蝗”。
在古代汉族人的称呼中,“胡”指代少数民族,而将他们称为“胡蝗”,就是说他们像害庄稼的蝗虫一样坏。
后来,石勒带领军队投靠了刘渊,并为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洛阳,为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勒建立后赵,当上皇帝后,立即颁布一项禁令,严禁人们提起“胡羯”两个字。
“胡”是指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具有轻蔑之意,而“羯”则意味着石勒是羯族人。
根据禁令,违反者轻则受到鞭打,重则当场斩首。
有一天,有位名叫樊坦的读书人,不远千里来到宫中拜见石勒。
石勒一眼看去,发现对方衣衫褴褛,脚上的草鞋也已经磨损殆尽,便问:“你怎么穷得这样子?家里一件体面的衣服和一双布鞋都没有吗?”
樊坦初次进宫,有些紧张,一时忘记了禁令。
回答说:“来之前遭遇了一群羯贼,抢走了我的家产,所以我只能这样寒酸地来见皇上。”
石勒皱了皱眉头,说:“羯贼抢劫,确实可恶!我来替他们赔偿给你吧!”
樊坦内心正在高兴,但突然想起自己触犯了禁令,吓得脸色苍白,赶紧跪下请罪:“小人真是罪该万死!我不应该违反禁令。”
石勒笑了笑:“这项禁令专门针对普通百姓,你们读书人可以例外。”
樊坦仍然跪在地上不敢起身,石勒哈哈大笑道:“我所说的每一句都是真心话,你不必担心,快起来吧。”
樊坦这才站直身子。
石勒又命令左右随从拿来了五十两银子和十匹布帛,对他说:“这点银两和布匹,就当作对先生的赔偿吧。”
樊坦感激地接过来,连连磕头表达谢意。
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出身卑微,却很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自己虽然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可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一个。
不识字怎么办呢?皇帝大手一挥,立即派人找来一位老师专门给他念书听。
他听了好几天,发现自己对历史书特别感兴趣,甚至在老师念书时,他也会不时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老师正念起了《汉书》,提到有人建议刘邦应该分封旧六国的贵族,册立他们的后代,划分各国领土,赐予六国大印。
石勒听到这里,脸色大变,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急吼吼地叫起来:“这怎么行?这怎么行?”
“刘邦要是听信这话,他怎么可能得到天下?这个方法明摆着是要他失去天下啊!”
老师赶紧安慰他说:“皇上别着急,别着急!后面的内容才见分晓。”
听到这里,石勒才坐下来继续认真听。
等到老师念到后文,由于谋士张良的劝阻,刘邦并没有分封旧六国,
他这才舒展眉头,连连叫好:“这样才对嘛,幸亏听了张良的劝阻啊!这样刘邦才能够得到整个天下。”
听完这段历史,石勒反复回味了好几遍。
他真诚地对老师说:“那张良读书多,懂得道理也多,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