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日建宁城失守后,主力红军经建宁西南撤入宁化和江西,闽赣省机关迁驻建宁伊家都上村,建宁县委、县苏维埃地方武装撤到建宁西北的黄泥埔、罗源、客坊、中畲一带,建宁苏区尚存里心、黄泥埔、客坊、黄岭、澜溪、均口等完整区。
五月十七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划分军区及目前的任务》的第十八号命令:决定将黎南、康都、建宁、泰宁、清流、泉上、归化等县及周边游击区为闽赣省管辖。省军区直接领导建宁、泰宁、彭湃、宁化四县,司令部设彭湃县,指挥两个分区:第一分区包括泉上、清流、归化以及东区域;第二分区包括黎南、康都、建宁及长桥以东区域。
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议,鉴于广昌失守,敌人已经迫近苏区腹地,决定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实施战略转移,并报请共产国际批准。共产国际同意了中共中央的决定。
走归走,偌大的“家业”哪一样也舍不得扔掉,又犹犹豫豫了一段时间。博古、李德对谁也不放心,这样大的事只有他二人与周恩来知道。为了牵制和试探国军,首先派出红七军团约六千人,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从瑞金出发,向闽浙皖赣边挺进。
让我们来看看“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的情况。
七月初,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迫使国军从中央苏区撤走部分兵力。“北上抗日”口号的提出,基于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有利于向群众宣传,有利于红军的生存与苏区的发展。
红七军团受领任务后,立即从福建连城县到达江西瑞金县休整待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原领导任职不变。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
为加强领导,中革军委任命闽浙赣苏区中央代表兼闽浙赣省委书记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率工作团随部队行动。寻淮洲、乐少华、曾洪易组成红七军团军政委员会,在与上级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决断一切政治和军事问题。
对于这次行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寄予很大希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了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决定公开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件,并提出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工农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分田地”、“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致对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福建”等口号。
中革军委下令红九军团在东线行动,专程护送红七军团渡过闽江。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一直处于不利状态,红军武器弹药缺乏。红七军团只有一千二百余支枪,质量低劣,最好的也不过是汉阳造步枪。但是,非作战物资却很多,一百六十多万份宣传品就有三百八十余担。连同部队后勤物资及炊事用具等,总共达五百多担。
七月六日晚,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县出发。此时,福建国党正规部队大部分已调往闽赣边境“剿匪”,驻防部队大多是地方武装。他们无力阻止红七军团、红九军团的行动。红七军团经过福建长汀县、连城县、永安县境,攻克了大田县城。
然后,红七军团经尤溪县以东,进至闽中。红七军团在红九军团配合下,攻占尤溪县以东樟湖坂。七月三十一日,红七军团渡过闽江,占领古田县黄田。红九军团完成护送红七军团过闽江的任务后,奉命返回。
红七军团进占黄田后,遵照中革军委原定计划,应该经浙江庆元县、遂昌县北上,直趋皖南。可是,红七军团先头部队刚到达古田县谷口,就接到中革军委电令: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纪念“八一”建军节,威胁并相机袭取闽侯县。红七军团改变进军方向,不仅要转一个大圈子,而且会暴露实力。
水口镇是国军福建闽江警备司令部所在地,有四个营的兵力扼守。当红七军团攻取樟湖坂后,警备司令王敬修率部乘船顺闽江而逃。
八月一日凌晨,红七军团占领水口镇,引起国党福建当局的极度恐慌。“围剿”中央苏区的国军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急忙赶到闽侯县视察。闽侯县城城墙高大,工事坚固,城内驻有国军大量兵力,以及从黄田、水口溃逃而来的保安团等地方武装。在红七军团占领水口的当天,国军第八十七师第五一八团奉命赶到闽侯县,担负西北郊阵地防务,与驻守于此的第八十七师第五二二团左翼衔接。
八月二日,红七军团不顾敌人的重兵设防,仍向闽侯县挺进。当日黄昏,敌机突然袭击,狂轰滥炸,红七军团伤亡七八十人。从水口到闽侯,沿江交通要道已被国军控制,红七军团绕道安仁溪、白沙、大湖等地开进。八月七日,红七军团抵达闽侯县城西北郊岭头、笔架山、赤桥、浮村一带。对于城里敌人的兵力部署、工事构造等情况,红七军团一无所知。
七日晚上,红七军团向闽侯县城发起猛烈攻击。国军凭借坚固工事拼死扼守,以猛烈炮火实施拦阻轰击,出动飞机轮番轰炸。面对敌人的交叉火力网,粟裕机智沉着,协助寻淮洲指挥部队。红七军团指战员英勇顽强,占领了大北岭、小北岭和城北的主要街道。
可是,由于缺乏攻城武器和制空权等原因,战斗进行得十分艰难。针对这种情况,红七军团召开军政委员会紧急会议,研究对策。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主张立即撤离,与闽东红军和游击队会合。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主张继续攻打。军团长寻淮洲主张,红七军团应该立即撤离,转移到闽东根据地去。
最终,乐少华的意见被否决。八日晚上,红七军团向闽东转移。
九日,红七军团转移到闽侯县以西的北岭一带。国军第八十七师主力从白沙镇撤回尾追而至,对红七军团实施步炮夹击,引导飞机实施轰炸。为了保存实力,红七军团主动撤出战斗,向福建连江县桃源、潘渡方向转移。
十日,红七军团转移到桃源。国军第八十七师第五二二团紧追不舍,由侧面来。红七军团以一团兵力与之激战,继而以主力于敌右翼展开包抄。红七军团集中部队发起猛攻,准备从中央突破敌阵,将敌人分割包围。可是,这时敌机飞临上空,狂轰滥炸。当晚,国军后续部队第五一七团赶来增援,红七军团主动撤离阵地。
经过闽侯、北岭、桃源三次恶战,红七军团伤病员多达七八百人。天气炎热,缺医少药,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部队天天减员。桃源战斗后,红七军团派人多方寻找闽东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十一日,红七军团与闽东中共连罗(辖连江县、罗源县)县委取得了联系。当天,寻淮洲会见连罗县委宣传部部长陈元,要求配合救护、转移红七军团伤病员。
军团长寻淮洲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商量,寻机攻下罗源县城。十三日晚上,红七军团发起了攻打罗源县城的战斗。寻淮洲和粟裕指挥部队兵分三路乘黑夜直奔指定地点,同时发起攻击,不到两小时,战斗结束,全歼国军一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红七军团打开监狱,救出被关押的革命同志和无辜群众四十多人。
在攻占罗源县城的当天,红七军团为继续执行北上任务,即把据守任务交给了闽东红军第十三团。红七军团继续向福建宁德县开进。
得知红七军团北上,宁德县守敌惶惶不可终日。国党宁德县县长朱化龙急电马江要港司令部,请求紧急支援。十六日,朱化龙宣布宁德县城戒严,国军马江要港司令李世甲调一个营前往协助防守。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派人侦察宁德县城的地形和敌情后,决定以小分队佯攻宁德县城,大部队乘天黑进抵宁德县城以西的洋中。
十七日,鉴于国军第四十九师前锋尾追而至,红七军团主力转移至宁德县扶摇乡。这是闽东的小游击区之一,有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七军团主力在扶摇乡休整两天。
八月十九日,红七军团主力在扶摇乡向导带领下,实施声东击西战术,以一部兵力佯攻霍童,主力进抵宁德县赤溪的阳谷、夏村、桃源一带。在赤溪阳谷村,红七军团与闽东红军第二团及活动在当地的三四十名赤卫队员胜利会师。红七军团主要领导人一起会见了中共闽东特委和红军第二团的负责人叶飞等人。
要知道红旗军团下一步往哪里进军,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