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间断的研究探讨中,一个思路渐渐得到认同:
首先,台湾地区情况,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同,距日军海空军威胁力量太近。
其次,地域限制,在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敌人强力突击下,我军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话,也绝不可采取主动放弃、退守的总体战术。
因为,无地可退。
一旦几乎纵贯南北的台湾西部平原被敌人稳固地占领,我军退入东部山区,在这面积不大的海岛上的与敌对抗,已经不可能形成纵深大,点面结合的第三阶段与敌对抗了。
当我军劣势已成,只能以游击战与敌周旋时,台湾就成了失守状态,必须等待大陆的主力部队渡过海峡,收复国土。
这是一种最坏的,不能容许其出现的情况。
如今,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由此,在后来国防部递交国家军委,并得到批准实施的防卫报告中,将台湾防守计划中的第二阶段,定为重中之重。
国土防御总体设想中:
----因我国海岸线漫长,重要沿海城市众多,敌海空军力量相对我军,便具备了先进、集中的优势,并且占有出发阵地靠前,突击运动需时短的优势。
在未准确掌握敌计划登陆攻击目标计划时,我军无法在短暂时间内,迅速形成强大的最前一线机动防御网的战斗力优势。
----
当敌大规模突击进攻开始,其海空火力投入战斗实施时,敌之突击兵力将迅速展开,并将很快进入登陆攻击阶段。这时,我军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以最前一线机动防御网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时机了。
而我国领土状态,决定我军防御战略战术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我国漫长海岸线上,有的地区人口密集,重要工业城市密集;
再比如,我国台湾地区,悬于海外,地域有限,不适合采取大纵深进退之防御战术----
所以,我军在战争初期的保卫国土行动实施,应根椐不同地区,作出大体具有针对性的作战准备计划。
----
具体到台湾地区遭敌攻击的预计:
----
敌人在付出了巨大代价,登陆之后,必将全力南下,在不断突破我军防御线的同时,并以空、海力量切断台湾我军与大陆我军的实力联系,力求歼灭或者彻底击溃我驻台部队主力,稳固其占领。
如到此时,敌人的力量已经展开,我台湾岛的存亡实际已到最后关头。
这时候,应为我军全面总体防御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最后部分了。
此阶段,我军应不惜代价,切断敌人的后续部队源源而来的空、海路线。同时倾全力与敌人的装甲部队展开决战,并彻底消灭登陆之敌。
----
台湾岛决不可失守。
否则,即使是在战到最后,我军最终收复此地,都不知要付出何等巨大而惨痛的代价。
在对日战争中,全力保卫台湾。这是十多年前,中国军队和国家领导最高层就已形成的一致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