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台湾地区的防务设想,东部山区,易守难攻,任何入侵之敌都不会轻易选择这个方向。
日本人如来犯,很可能由北部、西部攻入。
打开突破口后,再在海军、空军力量支援下,以装甲部队沿西部平原长驱直入。
日本人最可能选定的突破口,即登陆部位,应在北部。
从北向南,中国人民保卫军台湾前线部队共以15万人,布置了三道实体防御线。
另有20万兵力,则为高度机动的预备队。
此时。2031年12月12日。杨立虎和他的副司令一道,再次检视这三道防御线——正确地说,应该是立体成形的三道防御网。
三道防御网皆以敌人已经登陆作为设想基点。
在这三道防御网之外,最前面,理应还有另一道机动防御网。
这是设想,在敌人尚未登陆前,由航空兵、海军水上水下舰艇、海岸炮兵、导弹部队,甚至太空激光炮部队设置的,几乎全以进攻战术为作战手段的境外防御网。
当然,这种防御网力量,在交战时,是根据敌人运动的范围和方向,随时调配变化的。是以,可看作为一道机动防御网。
这样的防御设置,亦是基于多年来国防部和军事委员会战备会议的一贯思想——以陆基为主要依托建立防御网,基于我国辽阔的海防线和相对较薄弱的海军力量因素作出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于世界一流武装部队而言,我国武装部队仍难以呈现全面的、积极的外攻型优势能力。
一旦战事爆发,在大批敌人登陆之前,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所谓防御,应为整体性的对来自空中的打击力量的抗击。
届时,敌人将采用大规模的以精确轰炸为主要手段的袭击方式,为其登陆占领作全面准备。
而我方,因为有太空部队和导弹部队、航空兵部队,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弱敌人的攻击准备效果,并对敌人的空袭出发阵地实施有效打击。
这一阶段过后,对于台湾,敌人势必要采取登陆战方式实施占领目的。
早先,关于台湾防区的陆上防御步骤的设想大致如下:
第一道海岸防御线,以海岸炮兵的抵近射击,海岸工事中步兵轻重武器组成交叉火力网;飞机俯冲轰炸扫射等组成绞杀式战术手段。乘敌立足未稳,将其消灭于滩头、岸边地带。
第二阶段,敌进入我方大片领土之内,战斗大多将在平原、丘陵地带进行,重点是交通枢纽和大城市附近地区。这很可能是结合了空军和各种火炮支援的坦克、装甲车大战。犹如近代战争中的肉搏格斗,可谓拼杀战。
第三阶段,在较为深广的区域里,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实施纵深防御。包括切断敌供给线,分割敌部队,大部队实施围歼,运动战为主结合阵地战等等。这可能是较长时间的,在我被敌占领土地上的对抗。
无疑,这种总体防御设想,明显由近代战争战略战术的思维方式出发形成。但这种防御设想,实际上并不适合于台湾地区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