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站在原地,目光略带警惕地打量着面前这位陌生的薛锦程。开口道:“虽说这比不上灵石珍稀,可这也是实打实的三千两黄金呐。
你瞧你,一条腿还残疾着,可别跟我说你用不着。要是有啥能帮上你的,尽管开口便是。”
此刻的他,已然察觉到薛锦程似乎有事相求,至于两人以前是否见过面,他却毫无头绪,或许是真的忘却了,又或许本就未曾放在心上,也从未想过薛锦程会对他说谎。
薛锦程闻言,重重地叹了口气,神情显得颇为落寞:“唐大哥,我这回被何长老给特殊‘关照’了!”
“什么?”唐彦听闻,吓得浑身猛地打了个哆嗦,手中那片珍贵无比的三千年紫珠叶险些滑落。
薛锦程见此,再度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懊悔:“当时实在没忍住,竟忘了何长老会读心术!”
唐彦强自镇定下来,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说道:“那个……锦程兄弟呀,你这事儿我可真帮不上忙,你还是自求多福吧。”
嘴上虽说着,可他的目光却始终落在手中的三千年紫珠叶上,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
就在这时,薛锦程的脸上突然绽放出一抹喜色,兴奋地说道:“唐大哥,这紫珠叶你就收下吧。实不相瞒,我这次有了奇遇,无意间觉醒了血脉!”
“什么?觉醒了血脉?”唐彦听闻,惊得一蹦三尺高,差点脱口而出“我说兄弟呀,你可真够倒霉……”,话到嘴边,他猛地意识到不妥,赶忙闭上了嘴,下意识地看了看薛锦程那条残疾的腿 。
薛锦程神情陡然变得一身正气,斩钉截铁地说道:“唐大哥,等我身份登记完后,我还要去给大孟国献血。
我希望炼丹阁能用我的血炼制更多的觉醒丹,以此帮助风云宗,造福整个天龙大陆!”他说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言罢,便一瘸一拐地朝着登记处走去,步伐虽略显蹒跚,却透着一股别样的坚定。
唐彦见状,急忙开口道:“锦程老弟,别的事儿我可能帮不上,但身份登记这种小事情,对我来说分分钟就能搞定。去炼丹阁献血,我陪你一起去!”
薛锦程眼中瞬间涌起无尽的感激,诚挚地说道:“谢谢!唐大哥。”
“跟我客气啥,咱们都是兄弟!”唐彦拍了拍薛锦程的肩膀,转头看向一旁的姜嘉,说道:“现在这儿没你的事了,你回去吧,我陪我兄弟去。”
此时的姜嘉,整个人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惊当中。他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着三千年紫珠叶的价值——三千两黄金啊!换算成白银,那可是三十万两。
再想想自己,每年的俸禄不过是五十块下品灵石,这点俸禄对于修炼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一块下品灵石能兑换一百两黄金,这三千两黄金,足足三十块下品灵石,都快要赶上他一年的俸禄了。
等姜嘉回过神来,唐彦和薛锦程两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不敢耽搁,立刻快速返回妖界,准备向何长老汇报此事。
另一边,薛锦程跟着唐彦来到了内史府。内史府中,前来登记的人稀稀拉拉。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十块十丈高的石碑,石碑上刻满了登记流程,所用文字乃是史籀文,也就是大篆。
在这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天龙大陆,文字的演变历程也独具特色。
周朝时,通用史籀文,即大篆;秦朝一统后,推行小篆;秦末,隶书开始兴起。史籀文又称大篆,作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史籀所创,故而得名籀文或籀书。
在秦朝时,为了与新推行的小篆区分开来,便称之为大篆。大篆起源于西周晚年,在春秋战国时期于秦国广泛流行,其字体与秦篆相近,只是字形的构形更为繁复、多重叠。
著名的石鼓文,便是大篆的代表之作,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这也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堪称石刻之祖。
小篆,也被称作“秦篆” 。当年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统一文字,所创制的便是小篆。小篆通行于秦代,其形体偏长,线条匀圆齐整,是在秦国原有的大篆籀文基础上简化而来。
同时,小篆取消了其他六国的异体字,成为秦朝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像《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皆是小篆的经典代表作。
小篆在华夏大地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更为简便的隶书所取代。不过,因其字体优美典雅,始终备受书法家们的青睐。
再加上其笔画复杂多变,形式奇古,而且能够随意添加曲折,在印章刻制领域,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这一传统直至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后才被打破。
隶书,又叫“隶字”“古书”。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满足书写便捷的需求而产生的字体。
隶书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为平直方正的笔画,极大地简化了书写难度。隶书主要分为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
隶书的出现,堪称古代文字与书法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种字体在书写效果上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即横画起笔时形如蚕头,收笔时状如燕尾,且笔画有波折起伏。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艺术巅峰,书法界素有“汉隶唐楷”的美誉。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无论如何,它的出现无疑是华夏文字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让华夏的书法艺术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更是汉字演变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为后来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起源于东汉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整,可作为书写的楷模,故而得名。
石碑上不仅详细介绍了登记流程,还对下等人的等级划分做了说明。
下等人共分为五级:一级下等人是贵籍,主要包括附属国的皇室成员,以及世家、大家族中的成员;
二级下等人是良籍,涵盖了普通百姓,大孟国的子民以及飞升上来的人;
三级下等人是商籍,即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行商之人;
四级下等人是奴籍,也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成为奴隶,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奴籍,除非主家大发慈悲,舍得拿出一大笔钱给官府为其赎身;
五级下等人是贱籍,这类户籍主要是指妓子、戏子等人。
贱籍最为特殊,世代相传,难以改变,其社会地位最为低下,不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入朝为官,还只能从事当时社会所认为的“贱业”,饱受社会的歧视与偏见。
唐彦在前面熟门熟路地带路,薛锦程则紧紧跟在其后,两人来到了八等人登记处。
负责登记的是一名灰衣老者,看上去六七十岁的年纪,周身散发着炼气化神三层的修为波动,此刻正百无聊赖地打着瞌睡。
“马梓?”唐彦轻唤一声。
老者听到熟悉的声音,瞬间精神一振,赶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唐少爷,您有什么吩咐?”
唐彦随意地抬手指了指薛锦程,说道:“我兄弟,身份令牌丢了,给他重新登记一下。”
被称作马梓的老者闻言,看了一眼薛锦程,随后赶忙拿起户籍册,准备开始查找相关记录:“叫什么名字?”
唐彦为了彰显自己少爷的身份,脸上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说道:“直接登记就行了,别这么啰嗦!”
马梓却不卑不亢地反驳道:“少爷,这公事公办,流程还是得走的。”
唐彦觉得自己的面子有些挂不住,心里很是不爽,便提高音量说道:“我兄弟马上要去献血,要是耽误了时间,你担待得起吗?”
马梓原本正在查找以前的记录名册,听到“无偿献血”四个字,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薛锦程那条残疾的腿,随后果断地合上了手中的登记名册。
接着,他又重新拿出一张纸,准备做一份备案。只见他手持兼毫笔,不紧不慢地问道:“姓,名?”
“姓:锦,
名:程。”
“字,号?”
薛锦程听到这一问,心中暗自思索起来。在古代,人们有姓、名、字、号的讲究。姓是传承祖宗的,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而字则是用以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与用途皆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叫小名,长大后便用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需要避讳的内容,人们相互称呼时通常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号则是一种固定的别名,也叫“别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
在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多见,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号的人依旧不算多,直至隋唐时期,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强盛以及文化的高度繁荣,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 。
思索片刻后,薛锦程随口说道:“字:专家,号:小哥哥。”
“字:专家?号:小哥哥?”马梓一脸疑惑,重复着这两个奇特的称呼。
唐彦同样满脸疑惑,“小哥哥”这个称呼他勉强还能理解,可“专家”是什么意思,他实在想不明白。
锦程见状,干咳了两声,解释道:“所谓专家,指的就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拥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也可指学术上的某一家。比如学者、鸿儒、大师、宗师、耆宿、名宿、老先生、学家等等,都可以用专家来概括。”
两人听后,这才恍然大悟。唐彦不禁好奇地问道:“那你是哪方面的专家呢?”
锦程心中暗自得意,脸上却装出一副谦虚的模样,说道:“本专家,一岁不到就认识字,一岁不到便能抄写《孟子》,一岁时能背诵《孟子》,
两岁时《孟子》便能倒背如流,三岁开始研读《孟子》,四岁就已经能给《孟子》做注解了,如今还不到五岁,便觉醒了炎黄血脉。”
此时的马梓,呆若木鸡,瞠目结舌地看着锦程,手中的兼毫笔早已忘记继续书写登记内容,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的神情。
唐彦亦是目瞪口呆,震惊得合不拢嘴。四岁就能给《孟子》做注解,这等天赋,简直闻所未闻。
要知道,他自己五岁的时候才刚刚认识字,而最关键的是,锦程居然在五岁就觉醒了炎黄血脉,这实在是太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