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红军决策错错错 建宁战斗拉序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130字 发布时间:2023-06-02

上一章正说到,中共中央对福建事变持怀疑的态度,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援助福建新政府。他们同时又构想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根据德国顾问弗雷德的建议,红军准备以一、三军团向西渡过赣江,绕到国军后方,朝南昌、九江方向攻击。

与中央苏区毗邻的湘赣苏区也奉命派出部队直指南昌。在中共方面看来,这便可以让蒋中正后院起火,彻底搅乱他的围剿布局,也使他不能全无顾忌地打击十九路军,甚至可能把中央苏区跟湘赣苏区连接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行动之后却未能如愿,湘赣红军虽一度逼近南昌,造成震动,但主力一军团却在出动不久就受挫,不能对南昌形成真正的威胁。

此刻远东局和中共中央又发生了分歧。弗雷德主张红军更进一步杀向湖南,甚至争取攻占长沙。中共中央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不但不能粉碎围剿,反倒会因为离开根据地太远,削弱防守力量而丢了苏区。双方争执不下,只好交给莫斯科的共产国际裁决。

这时国军部队已迅速压向福州,中共不得不放弃原定战略,将还未来得及与一军团协同的三军团调往福建。这时共产国际执委会也建议红军进兵福建,打击蒋中正部队的侧翼和后方。

于是彭德怀指挥部队向福建中西部的沙县发起了猛攻,但此时蒋中正已经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十九路军,彭德怀的行动开始不久,福建事变就被平息。蒋中正反倒将讨伐十九路军的人马组成东路军,形成对苏区东南的新威胁。

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在福建事变发生时红军就应向国民政府中心地带的浙江甚至南京进军,迫使国军取消围剿。这个意见最早是彭德怀提出的,本质上与中共中央谋攻南昌、九江的策略没什么不同,当然更像弗雷德远征湖南的主意,只是方向相反。据彭德怀说,他的意见当即就被博古批评为脱离苏区的冒险主义,显然就是把他的想法和弗雷德的主张等同起来看待。

比起南昌来,江浙乃国军实力雄厚之地,中共在这里没有多少群众基础,回旋余地有限,具体操作起来很难真正做到威胁对手,也难以救苏区。事实上从蒋中正的日记来看,他在筹划扑灭福建事变时甚至试图引诱十九路军攻击浙江,无疑就是因为他对在这里击败对手更有自信。

十九路军如此,正规战实力很弱的红军就更难有胜算。攻击南昌尚且不行,更不用说江浙和南京。红军主力如果真的进入江浙,国军很可能会轻松占据苏区,反身再打击已经失去归路的江浙红军,使其进退无据,后果不堪设想。而这显然也正是中共中央所担心的。

无论怎样,福建事变的机会已经错过,红军接下来该怎么办?据包括李德在内的一些人说,毛泽东在黎川、资溪桥等地战斗失败后,曾不止一次提出继续用原来运动战的办法,寻找战机集中兵力歼灭敌手。

实际上红军当时一直在试图通过运动战引诱国军离开堡垒出击,相机加以消灭,但国军就是不上钩。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实际担负红军指挥的德国人李德提出了“短促突击”的战术。即在国军从堡垒出发,朝新目标前进时,红军乘势或打其侧翼,或断其归路攻击,以最短时间歼灭对方一定的兵力,用这样一次次的胜利最终粉碎围剿。此战法其实是前期红军诱敌出堡垒招数的变种。李德并未看不起红军以前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成就,他在文章中赞扬红军曾经的“许多伟大的胜利”,肯定“这些胜利是由于在运动战中攻击运动之敌并与在敌人后方发展游击战争有艺术的配合”。

但他也指出:“目前敌人的五次‘围剿’,是同以前的根本不同”,“主要特质即是堡垒主义”,“在敌人这样的战术下,用我们过去简单游击战争的方式已经是不够了”。

由于国军一遇到红军的攻击常常后退回堡垒地带去,要成功地实施短促突击,必须有一支部队在一个地点拖住政府军一段时间,好让红军主力能够对其形成包抄堵截之势。李德为此要求建立一些必要的支撑点,里面有比较牢固的防守工事,以保证能够顶住政府军的进攻炮火,这就是日后所说的“堡垒对堡垒”。

国军迅速平息十九路军的反叛,于一九三四年初重新开始对苏区的进攻。国军重新调整了部署:

东路军,以蒋鼎文为总司令,汤恩伯为前敌总指挥,从闽北向闽西苏区推进。

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陈诚为前敌总指挥,由中央苏区北线向赣南腹地推进。此路为进攻的主力,所属樊崧甫、罗卓英、周浑元、毛炳文、刘绍先、吴奇伟、孙连仲、刘兴、万耀煌等纵队皆是嫡系劲旅。

西路何健、南路陈济棠以防御为主,以阻止红军主力突围。

自一九三四年一月下旬开始,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奉命在北线与东线各战略要地分散设防,处处分兵。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方面军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

二月三日,中革军委进行了改组,主席仍由朱德担任,副主席由周恩来、王稼祥担任。但是实际指挥权却在博古及其代理人李德手里。

自一月下旬至三月下旬,红军与国军进行了一系列的阵地战;包括红五军团在横村、樟村的防御战;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红三军团第四师对建宁以北的邱家隘、坪寮、寨头隘反击战,在凤翔峰的防御战;红九军团在鸡公山的阵地防御战;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协同红三军团在南丰西南的三溪圩、三坑的阵地反击战;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对建宁、新桥国军的反击战。

以上诸战役红军都打得英勇顽强,但是由于兵力、火力相差悬殊,都未曾取胜,自己反而遭到重大损失。阵地没能守住,节节后退。主力被迫向广昌一线退却。

建宁县城呈半岛形,西靠凤山,南、东、北三面临濉溪河,河上只有万安桥和南门浮桥,另在北门外的下坊和青云岭的联灯桥各有一个渡口,万安桥是县城通往宁化、归化、泰宁等县的主要通道。一九三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曾经在建宁县城打了第二次反围剿的最后一场战斗,万安桥是这场战斗的重要战场。这场战斗胜利结束后,红军攻克并入驻建宁城。

建宁战斗北部与黎川交界地带的邱家隘、寨头隘、竹箕隘、黄家隘一带系列战斗的统称。建宁北部与江西省黎川县接壤,两县交界处高山连绵,山势陡峭险峻,两县以分水岭为界。其中在建宁县黄坊乡与黎川县的交界带上,自西向东有黄家隘、邱家隘、竹箕隘、寨头隘,黄家隘、邱家隘在黄坊乡芦岭村,竹箕隘、寨头隘在黄坊乡毛坊村。

这些隘口历来是建宁与黎川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建宁北面红军防卫敌军从黎川进攻建宁的第一道防线。

先说邱家隘阻击战。邱家隘位于建宁城东北五十里,海拔七百八十米,其西侧是黄家隘,东侧有竹箕隘、寨头隘,诸隘历来是建宁与黎川的互通关隘。

这一带山脉绵延,木竹遍布,军事上易守难攻。

邱家隘阻击战,是一九三四年一月底、二月初第五次反围剿在邱家隘、寨头隘、竹箕隘、黄家隘一带系列战斗的统称。在这一线防守的是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的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团和红十五师,红十五师也就是少共国际师,师长曹里怀、政委肖华。

一月二十四日,国军第六十七等师向樟村、横村进攻前进。红十五师奉命从西城桥赴樟村阻击。

二十五日,红十五师与敌发生激战,因红军主力在泰宁不及回援,樟村、横村两地被国军占领。红十五师退守寨头隘、邱家隘一线,与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师长陈伯钧、政委宋任穷)的三十七团、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共同守备邱家隘防线。时值严冬,满山积雪,红军战士坚守在冰天雪地的工事之中,个个斗志昂扬,时刻注视着山下樟村方向国军的动向。

二十六日,国军第七十九师由樟村经社苹冈、平阳、杨家祠、孔家向寨头隘进攻,另以一部向里岭下前进以为策应。

早上六点,寨头隘战斗打响。红十五师一部居高临下,凭险据守,使正面之敌无法前进。敌遂兵分三路包围进攻红军阵地。红十五师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的冲锋进攻,并与敌展开肉搏,打退了敌人的十余次冲锋。后敌派出一股侦察队绕到红军阵地后面袭击,与正面之敌前后夹击红军。经三个小时的激战,红军撤到毛坊、黄坊一线,寨头隘被国军七十九师占领。

同日正午,敌第十一师、六十七师从邱家隘北面进攻红十三师三十九团三营和十五师警备连阵地,敌军发起数次冲锋,均被红军击退。

要知道寨头隘战斗的结果如何,请看下一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