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采纳的是德国军事顾问与国党内谋士的建议,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步步为营”的“堡垒主义”战术,以慢慢压缩革命根据地,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实现消灭红军和摧毁根据地的目的。
由于不懂军事,博古就让李德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训练以及部队和后勤的组织等军事上极其重要的工作。这样,在博古的支持下,李德便顺利地掌握了中央军事指挥大权。
随后,他又以独断专行的作风代替了原来中央军委的集体领导,从而成为凌驾于中央军委之上的“太上皇”。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十几万红军的命运就这样交给了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三年和只有街垒巷战经验的顾问。尽管他有着帮助中国革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独立房子”里按着地图指挥战斗。
就在黎川大敌压境的前一个星期,李德却将肖劲光的主力部队全部调走,其主力十九师被调往福建,独立师被调往峭石,以解该地之危。黎川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只留下肖劲光的一支七十人的教导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不久,闽赣省委书记顾作霖和省政府主席邵式平也率机关撤出黎川城。
周浑元部开始向黎川发起进攻。大敌当前,要不要死守黎川城?中共内部发生了分歧,博古和李德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要求死守。被剥夺了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则主张放弃,诱敌到福建建宁、泰宁一带,集中红军主力在运动中消灭之。负责黎川前线指挥的肖劲光,赞成毛泽东的看法,他给“前总”发电,建议让出空城,集结主力于黎川东北部,从侧面打击故人。
但是毛泽东和肖劲光的建议未被接受。肖劲光接到的命令是“死守黎川”。
周浑元部开始向黎川发起进攻。肖劲光率教导队和游击队在城外与敌巧妙周旋。尽管小心冀冀,但仍被周浑元发现了兵力不足的秘密。黎川无法死守,肖劲光只好率部撤出黎川,退到一百二十里外的溪口。
九月二十八日,黎川失守。同时,国军派出重兵进驻黎川以北的硝石及资溪桥。
失守黎川,肖劲光并未被立即“问罪”,而是奉命回瑞金接受任务。根据中央把小团小师整编成大团大师正规部队的决定,肖劲光以原赣东北红十军、闽北独立师和他领导的闽赣军区的部队为基拙,组建红七军团。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中央军委正式命令成立红七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下辖十九、二十、三十四三个师和红十军南下独立团。但没过多久,肖劲光还是被清算了。罪名是“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者”加以批判,并以黎川失守、浒湾战斗失利为名,撤了他的职,送军裁判法庭公开审判。
尽管肖劲光在法庭上实事求是的答辩证明他毫无过错,但仍被开除党籍、军籍,判五年徒刑,无上诉权。肖劲光在关押期间,毛泽东派贺子珍前往探视,贺子珍向肖劲光转达了毛泽东的话,说黎川失守是“左”倾军事路线造成的,你应该撤退,你做得对。这给了肖劲光很大的安慰。
后来有人主张杀掉肖劲光,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反对。毛泽东说:打击肖劲光是为了打击我,是杀鸡给猴看。由于毛泽东等人的保护,肖劲光在关押一月后被释放,调红军大学当教员。
博古、李德对于黎川失守十分震怒,为了急于收复黎川,由李德制定硝石、资溪桥作战计划,以中革军委名义致电朱德、周恩来,命令还在福建的彭德怀率领红军东方军放弃将乐、顺昌地区北上,回师赣东北,与红军中央军会合,意图收复黎川。同时强调:“对于命令的执行,不容任何迟疑或更改,请注意。”
十月六日,红三军团行军至洵口时与国军第六师的十八旅遭遇,经过激战,全歼该部,并生俘旅长葛仲山。
洵口位于黎川县城东北四十里,是闽赣两省交通要道之一。已攻占黎川县城的国民党中央军陈诚部第八纵队司令周浑元,根据情报得知洵口地区有红军千余人,于是决定乘胜进剿,命令他的第六师第十八旅旅长葛钟山,率领第十七旅第三十一团和第十八旅第三十四团及第九师第二十七团与黎川县保卫团一部开赴洵口。
十月五日晨晨,葛钟山指挥的先头部队第三十四团占领洵口后,因未遇到抵抗,立即扩大战果,向湖坊、飞鸢方向进发。随后,国军第二十七团、第三十一团也先后到达洵口。
十月六日,葛钟山接到前线报告,得知红军从泰宁回师援赣,先头部队已到达距洵口三十里的飞鸢,当即命令第三十团、第三十四团向飞鸢进发,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第二十七团固守洵口。
向硝石急行军的东方军张锡龙、彭雪枫部,在经过飞鸢时,正好与国军第三十四团遭遇。红军战士发现敌情,立即抢占高地,向敌人侧翼运动。不久,主力部队赶到,几十挺机关枪对准敌人猛烈扫射,手榴弹暴雨般向敌人投去。在冲锋号声中,红军战士猛虎般冲向敌群,战斗到黄昏,敌军丢下几百具尸体,溃不成军,仓皇沿黎光公路向厚权溃退,一直退到洵口,与国军第二十七团会合,就地组织防御,企图固守待援。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场遭遇战是东方军原先未曾料到的。当夜在抵达际源的东方军司令部,彭德怀与腾远根据敌情变化,面对敌兵力态势,当机立断,决定停止向硝石进发,集中优势兵力,立即消灭洵口敌人。当晚即向各部下达作战命令:张锡龙、彭雪枫第四师由飞鸢东向西面攻击。粟裕第二十师由飞鸢到横亭由北向南攻击。陈伯钧、宋任穷第十三师,周昆第三师由极高经湖坊进抵海岭、白沙间构筑阵地,截断洵口守敌退回黎川通道。并阻击黎川来增援的敌人。
根据这个部署,红军各部于十月六日夜急行军,全部到达战斗岗位。
十月七日清晨,中央纵队向洵口敌人发起总攻,红军指战员个个冒着枪林弹雨,广大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在强大凌厉攻势面前,守敌溃不成军。激战到上午十点左右,红军完全占领了洵口,除当场击毙的外,大部分敌军被红军俘虏,一小股残敌向白沙方向逃窜,被红军宋任穷、周昆守军歼灭,另一小股残敌,妄图从莲塘,经资福逃往南城,也被红军右翼纵队截断去路,就地歼灭。战斗至下午一时,葛钟山统率的三个团,除第三十团一个营据守山岭土寨、负隅顽抗外,其余全部被歼,旅长葛钟山被活捉。
周浑元部受此打击后,龟缩于黎川县城固守待援。这一意外地胜利对于红军的不利形势来说并没有多少改观,但是却让左倾领导们对御敌于国门之外信心大增。继而命令东方军继续西进,攻打南黎公路上的重镇硝石,意在截断周浑元纵队与南城之敌的联络,并乘胜收复黎川。红军中央军主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军。
十月八日,攻击硝石的各红军部队到达待机位置。九日凌晨,东方军司令部发布攻击令。当天下午四点,左翼部队十三师协同二十师一部沿资水两岸开始佯攻;接着左翼队从北面向国军一四三团阵地及桥头村一四四团阵地的第二十堡、第二十二堡猛烈冲击,并以迫击炮向敌猛烈射击,酣战到黄昏,红军突击队携带手枪、手榴弹在轻机枪火力掩护下,趁夜继续向桥头村及第二十二堡各处猛烈冲击,反复四次,其中肉搏两次,守军以汽油棉絮制成火球照明,进行顽抗,红军攻击未能奏效。
红十二军第一○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吴法宪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按照常情,我们这时是不应当进攻黎川的。但临时中央的军事决策者却命令我们向黎川、南城之间的硝石进攻,并要求我们消灭敌人,占领硝石。而此时的硝石已成了敌人坚固设防的阵地。
我们在一个拂晓开始向硝石的堡垒群发起突击。然而,连续几次冲锋都被敌人打了下来。这一天我们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十二点,毫无进展,一个碉堡都没有打下来,而我们部队伤亡很大。
我们二师六团连续冲锋六次均未奏效,全团伤亡近六百人,团长张世杰牺牲,三个营长中有两个负伤。但上面还命令我们继续发起冲锋,要我们在黄昏前拿下硝石城。”
十月十日,东方军司令部因主力进攻失利,令各师除一营原地监视敌人外,其余集结于韩公桥、陈坊、崔坊一线,待机打援。九点左右,国军出动空军对红军实施轰炸,红军除留小部队警戒队,大部于华顶峰、永寿桥附近山谷凹地间隐蔽防空,傍晚,红军再次向敌军攻击。
十一日拂晓以后,国党空军继续轰炸。因连日攻硝石不克,东方军司令部召开主要干部及政治工作人员、士兵代表会议,决定在部队开展歼敌竞赛,并根据硝石工事坚固,攻击不易奏效而牺牲过大的情况,改用围困战术,争取先截击黎南援军,再夺取硝石。
午夜,红军于华顶峰举火,火焰烛天,以精锐部队在浓密火力掩护下分途向敌阵猛扑,一时杀声震天,前锋一度冲至国军碉堡附近肉搏相持,但依然未能夺取阵地。十二日,国党空军继续轰炸,日间战况沉寂,入夜红军再度发起攻击,一面以湖南籍士兵喊话宣传,一面发起冲锋突击。
十三日早晨,南城的国军第九、第十一、第十四、第九十四四个师向硝石增援。红军中央军未能将其阻止。东方军司令部据此情况决定,先停止攻打硝石之敌,以主力侧击南城来援之敌而消灭之。午后三点,东方军开始撤离硝石附近。次日撤离完毕。
至此,硝石战役结束。这次战役红军部队虽然英勇战斗,但终因领导的错误指挥而导致红军的重大损失,从而在一开始便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要知道下面又有什么战斗,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