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建立的时候,东吴这个在三国中仅存的国家已经衰落。
东吴最后一位的皇帝孙皓,为人残暴,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
他不仅修建宫殿,沉溺享乐,还推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如剥面皮和凿眼睛等。
公元279年,晋朝的一些大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
晋武帝出动20万人马,兵分五路,沿长江北岸进攻吴国。
其中一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接进攻吴国的都城建邺。
龙骧将军王浚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早就做好了攻打吴国的准备,在益州督造了大批的战船。
这种战船体积庞大,可以容纳2000多人。
船上还建造了城墙和城楼,站在上面可以四面观察,因此也被称为楼船。
为了不被东吴发现,建造战船的工作都在隐蔽的环境中进行。
但是日子一长,难免有一些木片从船上掉落到江面上,顺流而下。
这些木片漂到东吴的地界,太守吾彦发现这件事,立即向吴国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肯定是晋军在造船时掉下来的。”
“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我们,陛下应早做准备!”
孙皓对此不屑一顾,傲慢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们,他们还敢来侵犯我!”
吾彦没办法,只好自行设防,命令江边的守军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许多大木桩,钉上大铁链,将大江拦腰截断。
另外,他们还在水面下安放了一些超过一丈高的铁锥,就像无数的暗礁一样,让晋国水军无法通过。
此时,中路军杜预和东路军王浑的人马都取得了节节胜利,士气高昂,很快就会汇合在一起。
经过一番讨论,诸将认为水陆并进,可以一举攻取建邺。
于是,各路兵马齐心协力,各显英勇。
没想到,龙骧将军王浚的水军刚到达秭归,就被铁链和铁锥阻挡,无法前进。
士兵向王浚报告,王浚听了大笑道:“这只是小手段,不足为虑。”
他随即命令晋兵制造几十只大木筏,每个木筏上都放着一些草人,装备甲胄和武器。
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带领这支木筏队随流而下。
吴军看到木筏上人头攒动,误以为是晋军,未等靠近就惊慌逃走。
这些木筏碰到铁锥时,铁锥的尖端会扎在木筏底部,有些被直接扫掉,有些被木筏顺势推倒。
接着,晋军士兵在木筏上点燃了一支支巨大的火炬。
这些火炬都灌满了麻油,一点即燃。
他让这些装有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方,遇到铁链时就点燃熊熊大火,一一烧断铁链和铁锁。
王浚的水军消除了水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庞大的楼船队伍顺流而下,声势浩大。
孙皓听到一连串急报,惊慌失措,连忙派张象率领一万水军前去抵抗。
不料,张象的士兵看到满江都是王浚的战船,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吓得早早地竖起了降旗。
孙皓知道吴军无法与之抗衡,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率领的水军船只都很小,陛下如果给我两万水军和大船,我有办法攻破晋军。”
孙皓立即封他为大将,调动御林军,让他指挥水军迎敌。
第二天,陶浚率领水军行驶在江面上,突然北风袭来,天昏地暗,战船上的旗帜被风吹落到江中。
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涣散,四处逃散,王浚随即命令降将张象作先锋,直扑建邺。
王浚的水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顺利到达建邺。
建邺周围一百里江面上,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士兵八万人登陆,由张象叫开城门,气势磅礴地杀进建邺城。
孙皓听闻晋军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过中书令胡冲的提醒。
他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的做法,脱下上衣,让人反绑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向王浚的军营投降。
至此,从曹丕称帝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就此结束,全国重新进入了统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