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灭掉蜀汉后,后主刘禅仍留在成都。
直到钟会和姜维发动了兵变,司马昭才意识到让后主留在成都并不安全,便派心腹贾充前去接刘禅到洛阳。
刘禅本身就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军政大事都是由诸葛亮掌管,他本人也不敢自作主张。
诸葛亮去世后,虽然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继续辅佐,但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丝毫不懂得治国之道。
蒋琬、费祎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越来越糟糕。
最终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
只有邰正和刘通两人,随同刘禅前往洛阳。
刘禅不太懂事,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邰正的指点,
邰正曾经被刘禅轻视,现在刘禅总算意识到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司马昭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定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没想到在刘禅看来,却是一件大恩。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邀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还特意请来一批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
有些蜀汉大臣看到这些熟悉的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心里非常难过,强忍着眼泪。
唯独刘禅咧开嘴巴,看得十分起劲,就好像在自己的宫殿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着他的神情,宴会结束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已经昏庸不堪,即使诸葛亮还活着,恐怕也无法维持蜀汉的存在,更不用说姜维了!”
过了几天,司马昭再次接见刘禅,笑嘻嘻地问:“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笑着回答:“这里挺快活的,我已经不想念蜀地了。”
成语“乐不思蜀”由此而来。
邰正在旁听着,觉得太不像话了。
回到刘禅的府邸,邰正说:“您不应该这样回答晋王的话(指司马昭)。”
刘禅说:“那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回答呢?”
邰正说:“如果晋王再问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中非常难过,每天都在想念那边。”
“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咱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对,我记住了。”
没过多久,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里待您很好,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邰正的话,就原原本本地背了一遍。
他极力装出悲伤的样子,拼命想挤出几滴眼泪,却怎么也挤不出来,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搞笑,早已明白了大半,笑着说:“这话听起来好像是邰正说的呀!”
刘禅一听大吃一惊,立马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邰正教给我的。”
司马昭不由地笑了起来,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知道刘禅有多昏庸,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没有杀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后来人们常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软弱无能、无法振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