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老夫要首先介绍一个人,一个跟湘鄂西苏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人,他就是夏曦。
夏曦,字蔓伯,湖南益阳桃花江镇人。一九一五年考入益阳县立龙州高等小学堂。一九一七年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成为毛咏芝的同学,曾和毛咏芝一起参加湖南革命运动。是湖南群众运动的重要骨干,湖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一九一九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接着与毛咏芝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一九二零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十月,与毛咏芝一起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湖南最早的团员之一。
一九二一年十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夏曦和郭亮同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较为知名的共产党人。一九二二年一月,在莫斯科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夏曦经毛咏芝推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莫斯科参加了这次对中国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会议,并受到列宁的接见。
一九二三年三月,夏曦在上海出席全国学联大会期间,由林伯渠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从中开展统一战线及有关工作。一九二五年春,中国国民党召开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的有夏曦、何叔衡、李维汉等人,分别被选为执、监委员。
一九二六年初,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夏曦和毛咏芝等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七月,北伐军攻克长沙后,夏曦在国民党省党部中担任中共党团书记,又是中共湖南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一九二六年八月,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召开全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夏曦和唐生智、何叔衡、谢觉哉、熊亨瀚等分别被选为第二届执行和监察委员。
一九二七年四月,夏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参加“五大”回湘后,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维汉调中央工作,夏曦继任省委书记。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夏曦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即去上海,并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九二八年,他在莫斯科参加了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九三零年回国,被党中央派到江苏省委任常委兼宣传部长。
一九三一年一月,夏曦被中央派到洪湖苏区,成立了以他为书记的湘鄂西中央分局,后又成立了湘鄂西省委。在组织反“围剿”、建设工农政权和游击队做了很多工作。一九三二年,夏曦任湘鄂西苏区中央局书记,兼任肃反委员会书记。
在夏曦主持下,湘鄂西第四次党代会通过了《政治任务决议案》等文件。这个决议案,不仅全盘接受临时中央提出的以夺取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军事战略,而且进一步肯定了一九三一年夏曦提出的以最大努力和鄂豫皖苏区打成一片,争取京汉路,会师武汉的方针。
大会以后的军事行动,完全是按照上述方针进行的。夏曦特别强调向武汉外围的应城、京山、云梦、孝感等地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要红军转变到大规模平地战、城市战,为争取中心城市而斗争。
一九三二年三月上旬,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命令红三军执行积极进攻战略,打下京山城,扩大新苏区。红军以一部兵力强攻京山未克,自己遭受很大伤亡。三月底,国军以四个旅进占襄河以北地区的瓦庙集一带村镇,红三军对该敌发起攻击,在七昼夜的阵地战中,敌人先后投入两万余兵力,红军虽前赴后继,顽强冲击,作战十分英勇,但因未形成优势兵力,战斗打成对峙,红军被迫撤出战斗。
一九三二年四月,湘鄂西省军委主席团发布《关于改造红三军的训令》,全盘接受临时中央要求各苏区加紧进行“肃反”斗争的指示,和其他苏区“肃反”斗争的经验,认为各种反革命派别都想打入红军进行破坏活动。
从上述观点出发,夏曦把党内的两次内部争论说成是反革命派别的阴谋活动,从五月开始即进行第一次“肃反”,湘鄂西前委书记和红三军政委万涛、湘鄂两省委巡视员潘家辰等一大批领导干部被杀害,造成湘鄂西苏区和红三军中人人自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革命积极性和战斗力。
五月下旬,红三军奉命进攻国军第四十四师,将该师三个团包围在张家场地区,经连日激战,未能歼灭敌人。瓦庙集、张家场战斗,红军伤亡四千余人,打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六月初,川军第二十一军向洪湖苏区进犯,红三军主力立即从襄北回师,以红七师进至下蚌猢地区打击左路敌军侧背,由段德昌率红九师进入东荆柯以南苏区中心区域,求歼中路敌军。
六月中旬,国军一个师被红军小分队诱至新沟咀地区,红军以正面部队阻击,命骑兵部队秘密迂回至敌侧后,突然发起攻击,敌遭受两面夹击,溃不成军,红军紧紧追赶,在熊口一带将其全歼,俘虏三千余人,缴枪两千余支(挺)。新沟咀战斗的胜利,是红军实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方针而取得的。
正当湘鄂西苏区进行大规模“肃反”的时候,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其左路军十余万人,对湘鄂西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以武汉“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兼任司令官,第十军军长徐源泉仕副司令官兼总指挥,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进”的方针,计划第一步进占襄北,将红三军压迫到长江和襄河之间,第二步全力围剿洪湖苏区,妄图歼灭红三军主力。
一九三二年七月中旬,国军向襄北发起进攻,当时红三军主力正遵照中央分局的指示,在襄北的京山、应城、皂市地区寻求作战,在强敌进攻面前,红三军被迫撤出襄北。
八月上旬,国军实施以摧毁洪湖苏区中心区为目标的第二步计划。夏曦决定分兵两路,采取“两个拳头打人”的战术,要红七师等部构筑碉堡,分兵把口,以阵地战阻击敌人,固守洪湖苏区;命令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主力重返襄北去牵制敌人。红七师等部在洪湖苏区中心区实行固守决战,使苏区越战越小。
九月上旬,中央分局所在地瞿家湾失守,并在杨林关、新沟咀等决定性战斗中,红军损失惨重,整个洪湖苏区中心区已被敌人占领和包围,夏曦感到在此狭小地区难以立足,于是决定突围。
夏曦等率红七师突围后,于十月上旬在襄北大洪山区与红三军主力会合。留在洪湖苏区坚持斗争的地方武装,不久也被迫转移,洪湖苏区完全丧失。
在此前后,湘鄂边、巴兴归、裹枣宜、鄂西北等苏区也相继丧失。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红三军到达大洪山后,中央分局因丢掉洪湖苏区,怕受到中央的指责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满和反对,只得在山区无目的地往返游击。
十月下旬,得悉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苏区西进的情况后,才决定红三军转移至洲鄂边。
十一月初,红三军一万五千人由大洪山向北越过桐柏山,经豫西南、陕南,沿鄂川边境南下到达湘鄂边,行程七千里,一路上克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疾病侵袭以及第二次肃反造成的严重困难,广大指战员出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坚强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艰难的转移任务。
一九三三年一月,红三军先后攻占鹤峰和桑植城,准备恢复湘鄂边苏区。湘西土著军阀陈渠珍慑于红军声威,表示愿意以让出部分地盘为条件,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贺龙、关向应、段德昌等都表示同意,认为这对红军也是一个体整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很好机会。
但夏曦以反对“革命不彻底”为理由,坚决不同意,并强令红三军立刻向陈部进攻,结果反被敌人击败。红军被迫退出桑植,返抵鹤峰休整,取消红八师编制,将撤出洪湖时失去联系后转战远安地区的卢冬生的独立师编入红三军。
红三军刚刚来到湘鄂边,夏曦又借口一些指战员要求“打回洪湖去”的意见是“改组派”破坏恢复湘鄂边苏区的路线,立即进行第三次“肃反”,先后捕杀了军委主席团成员、红九师师长段德昌,参谋长王炳南、红三军参谋长、洪湖警卫师师长唐赤英等大批干部,使红军又一次遭受重大损失。
段德昌是湖南南县人,参加过南昌起义,以后又参加南县、华容和石首等地的农民起义,领导游击队在江陵、天门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是洪湖苏区创始人之一,建立正规红军以后,一直担任领导工作,对王明“左”倾错误进行过多次坚决的斗争,在洪湖苏区和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被害时年仅二十八岁。
写到这里,老夫对段德昌的被错杀深感痛惜,有诗一首以抒怀:
“红军英雄段德昌,洪湖苏区一栋梁。
游击纵队任司令,红军职务是军长。
荆江两岸任驰骋,湘鄂大地威名杨。
虎虎英气震敌胆,国共战场一名将。
痛哉忠良遭诬陷,身死巴东叹冤枉!”
一九三二年秋,由于国军的疯狂围剿和持续的肃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遭到重大挫折,红军主力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转战湘、鄂、川、黔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