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老三曹植非常有才华。
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许多优美的文章。
曹操去世后,大儿子曹丕登上了皇位。
曹丕一直担心弟弟们将来会与自己争夺皇位,因此处处为难他们。
很快,厄运降临到了老二的头上。
曹丕把二弟骗进入宫里,用一颗泡过毒药的大红枣给他吃,将老二害死。
接着,曹丕又命令三弟曹植进宫。
无奈之下,曹植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宫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曹丕板起面孔,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大家都说你擅长写诗,现在我要考考你,就以兄弟为题目吧!”
“如果你能在走完七步之前,作出一首诗,说明你确实有真才实学。”
“若是作不出来,那就是欺骗世人,窃取名誉之罪,罪该万死!”
听到这个苛刻的条件,文武百官都脸色大变!
显然,这是在寻找借口来治罪。
他们都为曹植捏了一把汗。
曹植的脑子飞快转动起来,一步、两步、三步……刚刚走完第七步。
曹植一边流泪,一边开口,念出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煮豆子的时候,是用豆萁来烧火,豆子在锅中哭着说,我们原本是同一条根上的兄弟,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煮死我呢?”
听到曹植的诗,文武百官都暗暗称赞,曹丕知道弟弟是在借诗劝诫自己,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最终,他放过了三弟曹植,而老四也因为这首诗而幸免于难。
由于哥哥的迫害,曹植为建功立业的愿望受到了压抑。
因此在他后期的诗文中,又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情调上也因壮志难酬和遭受迫害而显得深沉和隐晦。
在许多地方,他甚至流露出无限的哀伤和极度的忧愤。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
这首诗中,曹植摒弃了隐晦曲折、哀怨如诉的笔触,以充满激愤的情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内心郁积的复杂感情。
223年5月,曹植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前往洛阳参加“会节气”。
曹彰到了洛阳后,突然莫名其妙地去世。
7月,曹植和曹彪一同返回封地,曹植本想和曹彪同路而行,顺便倾诉他们长时间分别的情感,但监国使者不允许,强迫他们分道扬镳。
《赠白马王彪》这首诗,就是曹植在和曹彪分别的时候,怀愤而作。
这首诗共分为七章,前面有序。
前两章:写了离开洛阳东归封地,表达对京城的眷恋和旅途的困顿。
第三章:描述了兄弟被迫分道扬镳,表现出对小人离间亲人、挑拨离间的愤慨。
第四章:描写了秋天原野的凄凉景色,表达出对事物的伤怀和悲痛。
第五章:追悼曹彰的突然去世,联想到自己也面临朝不保夕的境地,不禁产生恐惧和忧虑。
最后两章:则是对曹彪的告别和慰勉,却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悲痛和矛盾情绪。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无法压抑的激愤,痛骂那些专横残暴的监国使者,直接指责他们像鸱鸮、豺狼和苍蝇一样。
监国使者是皇帝的特派员,代表着皇帝对诸侯的监视。
辱骂监国使者,实际上也是对曹丕迫害自己兄弟的行为进行控诉。
由于曹植后期生活上缺乏自由,政治上没有出路,思想上感到压抑而又无法摆脱。
因此,他唯有通过幻想到另一个世界寻求自由和解脱,借升天凌云来宣泄内心的苦闷。
在这种的思想支配下,曹植在这段时间写了不少游仙诗。